Monday, August 31, 2020

17個最難中文字 你能念幾個?

 


中文字博大精深,以下17個難字,你懂得其中5個如何讀已經很厲害!中国媒體《青年時報》的微博列出了「17個最難認的漢字」,難倒一眾網民,甚至其中一個字是連電腦各種中文輸入法都打不出來!


到底是哪17個中文字,而每個字又有甚麼意思呢?TOPick 翻查了中大的粵語審音配詞字庫,及漢語多功能字庫,拆解它們的讀音及意思。

1. 垚

同音字:搖

意思:形容山高,高至霄拔巍峨,直插雲霄。目前多為五行缺土的人改人名時常用。

2. 鱻

同音字:鮮

意思:鮮的異體字,用來形容新鮮、鮮味,古代有生魚之意。

3. 猋

同音字:標

意思:同「飆」,解作疾風、暴風,後引申為迅速、飆升之意

4. 麤

同音字:粗

意思:即「粗」的異體字,古書中「麤」多假借為粗細的「粗」,並引申有粗暴、粗壯、粗疏等意思。

5. 犇

同音字:奔

意思:有奔跑,匆匆之意


6. 羴

同音字:山

意思:「膻」的異體字,形容羊的味道。

7. 槑

同音字:梅

意思:「梅」的異體字,形容人比呆更呆,人不善辭,特別笨的意思。據說來源為陜西、山東地區方言。

8. 贔

同音字:被

意思:「贔屭」,是傳說中一種像龜的動物, 龍生九子之一;亦會用作身材魁梧,姑贔負、贔然;用作形容盛怒,如贔怒

9. 毳

同音字:吹,輟

意思:讀作吹,解作鳥獸的細毛;讀作輟、則和「橇」同義,可解作刺、削、或一種古代西南民族毛織品名

10. 掱

同音字:扒

意思:第三隻手即小偷之手,解作扒手的意思。

11. 惢

同音字:所

意思:同「蕊」,有心疑、多慮的意思


12. 瞐

同音字:莫

意思:形容美麗的眼睛;目光深邃。

13. 畾

同音字:雷

意思:指田間的土地;亦會解作一種籐製的筐子。「畾」是「雷」的初文,象雷電交加之形,後加「雨」造「雷」字。

14. 孨

同音字:轉

意思:指謹慎;懦弱;孤兒的意思。後來被不少中国網民用作自嘲,代指房子、車子、妻子,以面對生活的無奈。

15. 囧

同音字:炯

意思:本為明亮、光明的意思,但因為「囧」字中的「八」像眉眼、「口」則像一張嘴,因而成為網絡中的常見用字,用來解作驚訝的意思。


16. 舙

同音字:乳

意思:引伸作挑撥離間、說人壞話的意思。

17. BIANG

同音字: /

意思:筆劃多達57劃,用於陝西關中地區的一種民間傳統風味的麵食「biangbiang麵」,指用麥子磨成的麵粉,通常用人手打造成長而寬厚的麵條。另外,biang 在當地亦是一種口語化的象聲詞,會用作口頭禪之用。


 

来源:TOPICK
 

Sunday, August 30, 2020

关于伊斯兰常识的七个问题


1.    什么是伊斯兰?


伊斯兰(Islam)是一个宗教的名称,更确切地说,伊斯兰是安拉通过使者穆罕默德和以往的众使者启示给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伊斯兰”这一名称从其它宗教中脱颖而出,显示出它独一无二的特性,因为它意味着向整个人类发出声明。它没有涉及像基督教、佛教、索罗亚斯德教一样特定的个人;不像犹太教一样特定的部族;也不像印度教一样特定的国家。“伊斯兰” 在阿拉伯语的词根意为 “和平”、“安全”、“致敬”、“保护”、“清白”、“健康”、“顺从”、“接受”、“屈服”,以及 “拯救” 等。“伊斯兰”特指顺从安拉,崇拜安拉,以及虔诚敬意地接受和服从安拉的法律。通过这一顺从,“伊斯兰” 内含的和平、安全、健康、福利等的意义将会实现。因此,每一个穆斯林男女应当成为完全顺服伊斯兰律法的人。一个人将会因自己的犯罪、无知和道德败坏而使其信仰变得微弱,使其工作在安拉那里变为无效。


2.    什么是穆斯林?

阿拉伯语中 “穆斯林”(Muslim)一词,字面意义为 “信奉伊斯兰的人”(顺从安拉的意志和律法的人)。伊斯兰的使命是面向全世界的,凡接受这一使命的人就成为穆斯林。有些人将伊斯兰误解为阿拉伯人的宗教,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上,全世界穆斯林中,超过80%的人是非阿拉伯人。尽管大部分阿拉伯人是穆斯林,但在阿拉伯人中也有信奉基督教、犹太教和无神论的。如果一个人放眼于世界,看看从尼日利亚到波斯尼亚,从摩洛哥至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世界,他会很容易看到,穆斯林来自于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和国家。伊斯兰始终是全人类的使命。可以看到,以往的先知和使者们的门弟子不仅有阿拉伯人,也有波斯人、非洲人,还有拜占庭的罗马人等。作为一个穆斯林必须完全地接受和履行安拉所启示的教诲和律法。穆斯林就是所有自愿地接受伊斯兰的信仰及价值观念的人。在过去,你看到的可能同今天的有所不同,因为过去常以 “穆罕默德教” 来称呼穆斯林,其实这是一种误称,是蓄意曲解和全然无知造成的结果。误解的原因之一,即欧洲人几百年来按照基督徒崇拜耶稣那样错误地想象穆斯林崇拜穆罕默德。这断然不符合事实,不能将穆斯林认为是除安拉之外还另有崇拜的人。


 

3.    安拉是谁?

在探讨伊斯兰时,人们常会听到阿拉伯语词汇“安拉”(Allah)一词。“安拉” 一词仅仅是全能主的阿拉伯语的专有名词,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也同样使用“安拉”一词。事实上,“安拉” 一词很久以前就用来指造物主的存在。后来英语使用了相关的新词语God(中国旧译“安拉”——译者注)。如果翻阅阿拉伯语版的《圣经》时,就会发现人们常用 “Allah”(安拉)一词指代英语中的 “God”(上帝)。例如,阿拉伯语在谈及基督徒时说,依照他们的信仰和教规,尔撒是 “安拉的儿子”。另外,阿拉伯语中全能的主 “安拉” 一词同其它闪族语系对造物主的指代十分相似。例如,希伯来语中神一词是 “Elah”。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非穆斯林错误地认为穆斯林崇拜的主宰不同于穆萨(摩西)、易卜拉欣(亚伯拉罕)和尔萨(耶稣)所崇拜的神。这绝不符合事实,因为伊斯兰是纯粹的唯一神论,它号召人们去崇拜努哈、易卜拉欣、穆萨、尔撒和其他所有的使者(愿主赐福他们)所崇拜的主宰——安拉。


 4.    穆罕默德是谁?

安拉派遣给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是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他四十岁时,接受了安拉的启示。之后,他把自己的余生用来阐释安拉启示给他的宗教和教诲。使者穆罕默德因诸多原因而成为众使者中最伟大的一位,而最主要的是因为,他是安拉选拔的最后一位使者来传达永恒的使命和指导世人,直至末日——且因为他是作为对全人类的仁慈而被派遣的。他通过传达使命,使众多的人认主独一,远远超过其他的使者。自人类开始,安拉为每一个民族派遣他们本族的使者。然而,使者穆罕默德是派遣给全人类的,是最后的一位使者。

虽然,先前的其他天启宗教也曾号召信仰独一的安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的思想意识渐渐进入了他们的信仰,从而使他们远离众使者所倡导的纯洁的认主独一观。一些人将他们的使者和其门徒作为了真主的调解者;一些人甚至认为,他们的使者是造物主的显现,或 “神的化身” 或 “圣子”。所有的这些误解导致了另类以物配主的产生——把崇拜偶像作为接近安拉媒介。为了提防这些谬误,使者穆罕默德总是强调,他向人类传达的是纯粹的、严格的拜主独一。他教导信士们,他只是“安拉的仆人和使者”。通过他的生活实践和教导,我们明白安拉有意使他成为全人类完美的榜样——他是人类仿效的楷模、政治家、军事领袖、管理者、导师、邻居、丈夫、父亲和朋友。同其他众使者不同的是,使者穆罕默德的生活是一部灿烂光明的历史,他的整个语言和行为都被谨慎地搜集和记录。穆斯林不仅需要他传达的信仰,而且他的教诲更要受到保护——这已成为事实。安拉已承诺亲自保护他启示给穆罕默德的启示,以免它被篡改或丢失。这是必然的,因为安拉许诺,穆罕默德是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安拉的众使者都传达了伊斯兰的使命,即顺从安拉的律法,崇拜独一的安拉,而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传达伊斯兰使命的使者,他带给人类最后的、全美的使命,绝不会有任何的改变,直至末日。


5.    伊斯兰的教义是什么?

伊斯兰信仰的基本是绝对的唯一论信仰(认主独一),即信仰:宇宙万物、芸芸众生只是一个造物主的杰作,这位主宰供给万物赖以生存的给养,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的确,信仰安拉独一无二,坚决否定“三位一体”或“四位一体”的认主观。有许多的宗教都声称信仰“一个神”,并相信宇宙万物只有一个造物主,但真正的“唯一神论”是依据造物主给他的使者的启示,信仰并崇拜一个真应受拜的主。伊斯兰不认为在安拉和人之间需要媒介或中介,而强调人直接接近安拉,并绝对地崇拜安拉。穆斯林相信,全能的安拉是至仁的,是至慈的。

一般常见的误解是,有些人认为安拉不可能直接宽恕他的被造物。由于过分的强调罪责、惩罚,加上安拉不可能直接的饶恕人类的错误认识,人们对安拉的仁慈感到绝望;由于他们相信不可能直接接近主,所以他们转向了对各种“偶像”的求助,如英雄、政治领袖、救世主、圣徒和天使等。我们经常会发现,人们崇拜、祈祷,或追寻这些虚假神灵,或向被造物的求情,他们声称他们只信仰一个全能的主,但同时又提出,他们祈祷和崇拜安拉之外的人或物仅仅是为了接近安拉。在伊斯兰看来,造物主和被造物之间有显明的区别。在神学(信仰学)问题上没有丝毫的模糊和神秘:任何被造物都不应受崇拜;只有安拉真正应受崇拜。而有些宗教的信仰学认为上帝化身在被造物中,以此让人们相信,他们通过崇拜这些被造物才能接近造物主。

穆斯林信仰安拉是独一的、至高无上的主宰、不容曲解,他没有任何的伙伴、同类、同等者、匹敌,或子嗣。依照穆斯林的信仰,安拉“没有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无论从字面意义上,修辞上,现实意义上,还是从超自然意义上说,他都是绝对独一和绝对永恒的。万物都在他的掌管下,他对万物是至慈的、和宽恕的。正因为如此,安拉才是全能的主和至仁主。同时,安拉为人类而创造了宇宙世界,让宇宙世界为人类所用,因此,穆斯林认为这个世界是至仁主为慈爱人类、怜悯人类而创造的。信仰安拉独一无二不仅是一个超然的概念,而且是反映在人类的观念、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一个动态的信仰。这是合乎逻辑推理的必然结果:伊斯兰信仰安拉独一,一次伊斯兰注重人类的统一性和人类信仰的一体性。

 


6.  《古兰经》是什么?

《古兰经》是安拉给全人类的最后启示,是安拉的语言,是通过哲布依勒天使,用阿拉伯语的语音、词和义降示给使者穆罕默德的。《古兰经》(有时被不准确地拼写为“可兰经”)降示之后被教授给圣门弟子们,他们逐字逐句地、坚持不懈地背记,并谨慎地将它辑录成册传给后人。《古兰经》文被圣门弟子们始终不渝地背记和传承,直至今日。简言之,《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最后一部天经,它的使命是指导和拯救全人类。

今天仍有数以万计的人能熟练地背记整本《古兰经》的经文。《古兰经》的语言——阿拉伯语仍然是数亿人的生活语言。与其它宗教的经典不同的是,《古兰经》仍旧有数亿计的人诵读着它的初始语言。《古兰经》是阿拉伯语活生生的奇迹,它的语言、风格、修辞、意义,以及它所包含的独特的知识,无可仿效。《古兰经》是安拉在二十三年间零星启示给使者穆罕默德的。与其它宗教的经书相比的话,《古兰经》更能显示是安拉的语言。从使者穆罕默德时代开始,《古兰经》就被公开地在信士们和不信道者面前诵读。整部《古兰经》在使者时代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并且有许多的圣门弟子们逐字逐句地通背了整部《古兰经》。《古兰经》始终被看做是安拉的语言.由于广泛地传播背记,故被完美地保存着,它的任何一段经文都不曾受到丝毫篡改,它的纯洁性、原始性也没有受到任何宗教议会的质疑。《古兰经》的教导涵盖全人类,而不是只针对哪一个特定的民族、部族或“选民”的。它带来的讯息并不是新事物,而是以往众使者带来使命的更新和延续:顺从安拉,拜主独一,跟随安拉的使者,以达到今世生活的成功和后世的拯救。例如,安拉在《古兰经》中的启示,无非是教导世人认主独一、仿效安拉所派遣的使者的一生、顺从伊斯兰教法等;又如《古兰经》包含先前众先知和使者的故事,如努哈、易卜拉欣、穆萨、尔撒等众使者(愿主赐福他们)的故事;《古兰经》包含安拉的命令和禁令;在现代,许多人疑惑,精神悲观,社会和政治上孤立,《古兰经》的教诲中还提及了关于解决我们现实生活和当今社会混乱的良药。


7.    穆斯林怎样看待人的天性、生活的目的和后世生活?

在《古兰经》中,安拉谕示,人类被造只是为了赞颂安拉和崇拜安拉,安拉是真应受拜的主。安拉造化万物以自由地崇拜他,赋予人类在崇拜安拉和否认安拉方面的自由意志。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也是一种荣耀。伊斯兰的教义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认主独一的意识在人类生活更是受到鼓励的,伊斯兰明确指示,人类应该虔诚敬意地崇拜安拉,并遵从他的经典和法律。同样,在伊斯兰看来,崇拜并不局限于宗教仪式,因为它更适合于“生活方式”的阐释。伊斯兰的教义是对人类的仁慈和灵魂的治愈,如教人谦卑、真诚、坚忍、好施等。另外,伊斯兰谴责傲慢和自称公正的人,而唯有全能的安拉是人类公正的判决者。

伊斯兰认为,人类的天性同样是真实的和正常的,不能认为人类具有原罪,但人在选择善恶上是具有同等能力的。伊斯兰教导,信仰和行为要一致。安拉给予人自由意志,而一个人的信仰尺度同他的行为息息相关。然而,自从人类被造以来,人是很脆弱的和容易犯错的,故人们不断地寻求引导和忏悔己过,而这也是崇拜安拉的一个方面。人类作为安拉尊严和智慧的造化,堕落和残缺并不是人固有的特性。忏悔的大门始终为所有的人敞开着。全能的安拉知道人类会犯错,为此真正对他们的考验是看他们如何选择:为自己在生活中的过失和罪责悔过,然后得以宽恕呢,还是不屑于触怒安拉,明知故犯,从而咎由自取,自尝恶果。。真正平衡的伊斯兰生活要求一个人畏惧安拉的同时要希望安拉:因自己的犯罪和过失,而害怕安拉的惩罚,同时,相信安拉的至慈,真诚地崇拜安拉,积极行善,取悦于安拉,希望自己得到安拉的赏赐。不惧怕安拉将会导致在生活中不屑于犯罪,甚至导致不信道,同时因罪责过多而认为自己不可能得到安拉的饶恕,从而对生活绝望。伊斯兰教导,对安拉的仁慈怀疑或绝望都是一种可怕的迷误,行径恶劣的犯罪者只是缺乏对造物主和最终的审判者——安拉的敬畏。作为启示给使者穆罕默德的《古兰经》,同时包含了许多有关后世生活和审判日境况的描述。穆斯林确信,全人类都将受到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君王和审判者——安拉对他们今世生活的信仰、行为的审判。在审判日,伟大的安拉对那些罪大恶极且不知悔改者的惩罚将是绝对公正的;对那些认主独一和忏悔的人们是至慈的。任何人所受的审判都是公正的,安拉绝不会亏枉任何人。伊斯兰教导,今世的生活只是至仁主给人的考验场,今世是后世的耕耘地,每个人都将为自己今世的行为负责。信仰后世是导入一个健康的和高尚生活的关键。否则,生活本身将被看作是人的最终的、最高的追求目的,从而使人们为了盲目追求单一的享乐,变得更加自私、世俗和放荡,甚至丧失良知和道德。
 

来源:https://www.islamreligion.com/cn/articles/1562/viewall/

10大病毒!曾经现在或将来都是人类永恒的敌人!

新冠病毒让人们重新审视起了各种可怕的病毒。现在已知的地球上有1亿多种病毒,而地球上的动物只有150多万种。在已知的病毒中,有32万种病毒能感染哺乳动物,其中大多数病毒都能与动物和平共处,但也有不少能夺取人们性命。在这些危险的病毒中,我们列出了影响比较大的10种危险病毒。

 

 

 

 


 







人类与病毒的战争已持续了千万年。如果人类持续地污染与破坏环境,不正当接触其他物种,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下一个更危险的病毒。iSlide 呼吁我们能从我做起,珍爱生命、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

我们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仍在继续,希望大家都能做好防护,祝平安。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编辑整理而成,目的在于为公众传播信息,我们不对内容的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来源: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1874737

Saturday, August 29, 2020

同样的中国历史 📖 不同的两岸教科书

穿过一道绿植与鲜花拥簇的红砖小径,就到了蒋介石与宋美龄在台北的故居——士林官邸。这座已经改造成生态公园的蒋故总统官邸入口处,不乏驻足围着展板讨论的大陆游客。“ 看,这跟我们历史课本上说的是完全相反的。” 在主题为 “关键年代的风云史诗” 的特展前,一名大陆男游客对着他女朋友说。

 


多年来,两岸网络上对两地教科书不同叙事的讨论从未断过。日前,台湾教育部通过12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纲,在高中历史课纲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引发外界关于台湾当局借历史教育“去中国化”的质疑。此前,“中国史”都是作为独立部分呈现。

台湾教育部解释称,这份将于2019年开始实行的课纲分别以台湾、中国、世界为重点。在中国部分,国中(大陆称初中)课纲以中国主要时代分期为架构,而高中课纲则以中国与东亚的互动及发展作为重点。“中国还是重点”,“不会以东亚取代中国,” 课纲历史课分组主持人、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金仕起向《联合报》表示。中国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则回应称,这是台湾当局在教育领域推行 “去中国化” “台独” 分裂行径的又一实证。

在政治对立的背景下,两岸教科书对于历史的表述、解释不尽相同。BBC中文记者对比大陆与台湾历史课本发现,从古代到现代,两地学生接触到的内容有许多不同之处。那么,不同史观指导下的教科书究竟有哪些迥异?哪些部分的争议最大?这些南辕北辙又如何透露了近年来两岸动荡又微妙的政治生态?

中央控制与民间开放

图片版权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台湾北部城市桃园一个公园里的蒋介石雕像。
台湾北部城市桃园一个公园里的蒋介石雕像。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每个接受过基础教育的大陆学生从小就会背诵的句子。大陆强调台湾在中国古代就从属于中央政府,台湾史自然就划分在中国历史部分。

 

而台湾在1994年、2002年、2004年分别进行过所谓 “去中国化” 的历史教育大变动。2006年以后,台湾课本的 “本国史” 被分割为 “中国史”与 “台湾史”,“台湾史” 单独成册,区别了汉人与台湾原住民两个概念,以台湾岛与本地居民为主体。

台湾高中历史老师林杉见证了从 “本国史” 到 “台湾史” 的过程,在她看来,这种变化是 “无可厚非”的。“以前放在中国史的时候,台湾史的分量少很多,我们的小朋友都会背,黄河从哪一省流到哪一省,经过哪一省,但从来不知道台湾的浊水溪在哪里,” 林杉说。

在牢抓意识形态教育的大陆,历史教科书完全由中央控制。在 “马克思主义” 纲领下,大陆历史教科书由人教、人民及学林三个官方出版社出版,各版本都强调阶级。

但台湾的教科书是在教育部门指导意见下,完全由民间出版社编撰(目前主要由翰林出版、康熙文化等8家出版社)。1988年1月1日,在蒋经国的指示下,台湾当局正式结束报禁,同时,教科书的编写也开始逐步开放给私营出版商。2002年,台湾教科书市场完全开放。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Onyi Lam与芝加哥大学的Eddie Lin合作的一项研究称,大陆历史教科书使用更强烈的形容词,形容词的比例、亲共产党、亲国民党的词汇频率、积极的形容词对消极的形容词的比例,相对于台湾历史教科书都更高。

 

研究还称,“由于台湾教科书市场开放,客观性在逐渐增强,而大陆的主观性在增强,逐渐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以及增加爱国热情”。

两边的书中均承认,13世纪后期,元朝设立的澎湖巡检司是历史上台湾首次设立正式行政机构。但在之后郑成功与台湾的关系上,两者出现了明显的分歧。在大陆,郑成功是从荷兰殖民者手中 “收复台湾” 的 “民族英雄”。在台湾,郑成功则与其他汉人一样,是 “外来者”。郑成功治理台湾期间被称为 “郑氏时期”。翰林版历史书表述称,郑成功为反清复明决定 “进攻” 台湾,后战胜荷兰人并攻取台湾,建立了 “台湾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在被清廷击败前,郑氏政权共在台湾“经营”了21年。

“流寇”还是“英雄”?

 
两岸对农民起事的表述色彩迥异。图为义和团的公开处决现场。

作为明清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曾经攻克过中国600余座城市,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关于这场相对典型的古代农民起事,台湾将其定性为一场“动乱”,但大陆教科书对其极其推崇,不仅将其定性为“起义”,推至“反侵略、求民主”的高度,还称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为“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跟太平天国运动一样,对历史上多起类似事件,两岸教科书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定性。在台湾,推翻明朝统治的李自成被描述为“流寇”,在大陆,李自成则是“得到了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农民领袖。

“大陆教科书对历史上农民起义的评价高,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法,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但台湾没有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影响。其实大陆现在在很多具体问题上,也不是那么赞扬,大陆以前也用‘暴动’一词形容过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这个词不见得是否定,”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赵立彬告诉BBC中文。

而林杉认为,这些事件本就属动乱,“起义”一词体现的立场更强。“造反这种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事实上就是动乱,成功了就叫它革命。”

分歧最大的国共内战

 


1927年,中国境内爆发国共内战。第一次国共内战于1937年结束,此后1945至1950年间,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中国现代史发生重大转折,两岸就此形成政治分立与军事对峙。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将蒋介石软禁,要求其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 “停止剿共,一同抗日” 的主张后获释。

 

大陆称张学良与杨虎城为 “伟大的爱国者”,称张杨两人 “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最终扣押了蒋介石,实行了 ‘兵谏’”。台湾则称,“国民政府深知国力不足与日本对抗,于是采取 ‘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但由于日本不断地侵略行动,民间反日情绪升高,中共借机宣传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负责剿共的张学良部队士气因此受到影响。”

张学良(左)与蒋介石。

 

中共一直称“中国共产党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八年抗战”的表述是以1937年7月7日日军入侵华北(史称“七七事变”)起点,也是两岸多年来共同沿用的说法。但2017年1月,中国教育部发函要求,全国中小学教材把以往的“八年抗战”描述改为“十四年抗战”,舆论哗然,国内外网友也对此进行了调侃。

“这只是说法上的改变,并不影响对抗日战争不同阶段认识的根本问题,说‘十四年抗战’只是更突出中国人民从事反法西斯斗争的时间更早而已。讲局部抗战,从1931年起,讲全面抗战,还是从1937年讲起,”赵立彬说。

林杉告诉BBC中文,台湾也有类似“十五年战争”的提法,但正式考试时还会用“八年抗战”。

大陆媒体曾经报道,台湾2004年康熹版教科书中认定“抗日并非是共军的主要目标”,“除了抗战初期略有表现之外,其后皆乏善可陈,而且经常在国军背后偷袭挚肘”。

中国游客在延安穿红军服跟毛像合影。

 “这样子的陈述是很正常的,” 林杉表示。“确实那个时候整个抗战过程中共产党在崛起,真正实力悬殊下来应该是抗战后的事情。不过因为中国现代史的部分争议很大,课本里我们都是简单提到,大考也很少考这个地方。”

 

“台湾的教科书有时有点滞后,以前习惯了说中共不抗日,说共产党利用抗日趁机坐大。后来学术界对中共抗日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但相比大陆这边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仍不够客观。抗战一年后,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基本上是独立自主的,不像初期会在具体战役上配合国民党,所以国民党看不到,” 赵立彬说。

大陆教科书将内战原因完全归结于国民党,称 “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内战”。而台湾教科书认为,内战爆发的原因是 “国共争夺日军受降地区”,并且是 “中共利用抗日时机暗中发展实力”,最终 “由劣势转为优势,使得中共在民国38年底几乎控制了整个中国大陆”。

对于这段历史,大陆重点强调了中共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共获胜的 “理论武器”,并单独作为一个章节来讲述。台湾则从自身视角出发,反思了国民党溃败的原因,认为国民党在短短四年内被中共击败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政府腐败、经济崩溃、中共获苏联扶植,并在农村迅速壮大势力。两方均承认,中共军事指挥胜于国民党。

直面历史的勇气

1989年夏天,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静坐示威。

 

在大陆历史课本中,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又称“六四事件”)是一段不存在的历史。对此,台湾历史课本有一段简介:“虽然中共在经济上推动改革开放,但仍严格控管政治。1989年,北京的学生聚集于天安门广场示威请愿,要求政治改革,争取民主。同年6月4日,中共派军队镇压抗议的群众,造成许多人员伤亡,史称‘六四天安门事件’。”

 

“有学生去内地念书,回来问我,老师为什么六四天安门不见了?” 林杉的学生曾经这样问她,让她感受到两岸对于历史描述的差异。“之前在我们教科书里不过就两三行,怎么跟那边的孩子讲他们是没有听过的?”

2018年1月,有中国网友发布新版与旧版历史教科书的对比图,截图显示,新版教科书删去了“文化大革命” 独立的一课,并将其合并到其他章节。此后,官方辟谣称,“文化大革命”在新版教材中将作为一个专题出现,会 “分六段全面系统讲述了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与危害等”。

然而,BBC中文记者对比最新版与旧版教材发现,旧版 “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中的 “错误地” 三个字以及 “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 在新版中被删除,文革被定义为是 “中共在探索中走了弯路”。有中国网友认为,新版教材有 “ 粉饰文革之嫌”。

2017年2月,支持台湾独立的民众发起纪念228事件70周年游行。

 海峡另一侧的教科书则如此叙述:毛泽东因大跃进运动推行失败,被迫下台。他为了夺回权力,在1966年发动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与文化进行无情的破坏,造成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教育停顿,道德扭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灾难。

相比之下,台湾对自身历史上的政治敏感事件并没有遮掩。台湾教科书对历史上的“二二八事件”、“美丽岛事件”、“野百合学运”等都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认为这些运动有利地推动了台湾的民主进程。

 

“历史是所有科目里面最容易表达史观的东西,特别容易有立场,” 林杉表示。“每一个政权都会这么表达自己的主权意识,从教学上最容易就是透过历史教科书,” 但是,“现在整个政治氛围,政治的影响,应该超过历史教科书的影响了。”

 

  2018年 8月 17日 
图片版权 Davies Surya/BBC 
文中图表由BBC中文社交媒体记者雷展程制作
 (为尊重受访者意愿,文中林杉为化名。)

来源: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5195207












马来西亚历史简介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马六甲海峡所具有的海上重要通道地位,带来了贸易和外国影响,从根本上影响着她的历史。接踵而至的外来影响力,包括来自西方,信仰佛教,印度教的印度,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东,以及信仰基督教的欧洲,以及北方的中国和日本。紧接着是二十世纪中叶建立独立于外国殖民势力的国家。在文化上和语言上,今天的马来西亚与马来群岛之间并没有多少的区别。



 

  然而,出自于外部的影响,今天的马来群岛地区被分划成六个不同的主权国家,即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文莱和东帝汶。1957年8月31日,联盟主席东姑阿都拉曼宣布马来亚独立。1963年,马来亚联同新加坡、沙巴及沙捞越组成了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首都为吉隆坡,联邦政府则位于布城。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创始国之一,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英联邦、不结盟运动和伊斯兰会议组织的成员国。主要参与的军事行动有五国联合防卫和联合国维和行动。

  马来西亚历史介绍

  综述

  马来西亚成立前的历史,可按照外界影响的主要因素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印度文明的支配。从印度输入的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主导了早期马来西亚的历史。从7世纪到14世纪,在苏门答腊的三佛齐文明达到高峰,其影响力延伸至苏门答腊、爪哇、马来半岛和婆罗洲的大部分地区。

  第二阶段: 伊斯兰文明的兴盛。伊斯兰教早在10世纪传至马来西亚,但直到14世纪和15世纪,三佛齐覆灭后不久,伊斯兰教才在马来半岛奠定根基。这个地区分裂成众多以伊斯兰教为主的苏丹国,其中最突出的是马六甲苏丹王朝。伊斯兰文化对于马来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同时它也受到马来民族的影响。


 

  第三阶段: 欧洲殖民势力的入侵。葡萄牙是欧洲第一个在马来西亚建立势力的殖民强权,于1511年占领马六甲,紧接着是荷兰。然而,英国先在亚庇、古晋、槟城与新加坡建立基地,最终取得在当今马来西亚领土上的霸权。1824年英荷条约规定了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即后来的印度尼西亚)之间的界线。

  第四阶段: 新移民的到来。殖民者为了满足经济的需要,大量引入华人和印度人的劳动者,以满足在马来半岛和婆罗洲所产生的殖民地经济需求,间接对马来民族的经济和职业上的支配势力造成威胁。

  1942年至1945年日本占领这个地区,给英国在东亚的势力与以致命打击。虽然日本占领的时期相当短,但是它激起了马来亚和其它地区的反殖民民族主义。马来人民族主义又激起了华人的反对。华人惧怕马来人和伊斯兰教的支配地位,许多华人因此参加马来亚共产党。在英国军方的强烈镇压,以及马来人和华人政治领袖的协商退让下,共产党暴动被扑灭,1957年多民族的马来亚联合邦宣告独立。


 

  1950年代至1960年代,英国在东南亚的四个殖民地先后取得独立或被授予自治地位,当中包括英属马来亚(1957年8月31日起独立并改称"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1959年6月3日起自治建邦)、英属砂拉越(1963年7月22日起自治)与北婆罗洲(1963年8月31日起自治并改称"沙巴")。1963年9月16日,这四个国家和地区参组马来西亚,成为新的联邦制国家。

 

  史前时代

  在马来半岛、沙巴与砂拉越均有考古遗留出土。人类在这个区域栖息的最古老证据可追溯到距今四万年前。这些旧石器时代猎人可能是塞芒人的祖先,这个矮黑人群体在马来半岛具有极深的渊源。

  瑟诺伊人似乎是个复合群体,有一半的母系DNA谱系来自塞芒人,另有一半来自晚近从中南半岛迁来的祖先。学者主张他们是早期南岛语族农耕者的后代,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前,将语言与技术带到半岛南部。他们与塞芒人结合起来并混血。

  原生马来人具有较多样的源头。即使他们显示某些与海洋东南亚的关连,有些人具有来自中南半岛的祖先,约在距今二万年前的最晚近的冰期高峰。某些人类学家支持原生马来人源自今天中国云南的说法。接下来则是在全新世早期,经由马来半岛往马来群岛的人口扩散。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原生马来人遭到次生马来人推往内陆。次生马来人是铁器时代或青铜时代的人群,其祖源部分来自柬埔寨与越南的占族。这些次生马来人是半岛上第一个使用铁器的人群,他们是现在马来西亚马来人的直接祖先。

  早期王国

  印度文明对马来群岛的影响,至少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古代印度人称马来半岛为黄金半岛(梵文:Suvarnadvipa)。在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上,也称马来半岛为黄金半岛(拉丁语:Golden Chersonese),马六甲海峡则称为象牙海湾(拉丁语:Sinus Sabaricus)。印度商人来到马来群岛购买丰富的森林和海洋产品,并与和当时来到这里的华人商人进行贸易往来。华人与印度人在2世纪与3世纪在此区域建立许多贸易港与城镇,依据中国史料记载,数量多达30个。在公元的最初几个世纪,马来半岛的人们信仰佛教和印度教等等的印度宗教,并采用梵语做为书写文字。1世纪时佛教和印度教均在马来半岛立足,并从这里传布到整个群岛。

 

 


  伊斯兰教经由印度传到马来群岛,而且有别于中东,这里的伊斯兰教受苏非主义的神秘传统所影响,并吸收某些马来人的原始泛灵论和印度教传统。由于伊斯兰教是借由贸易者,而不是借由军事征服而引进的,因此并没有强加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政治习俗。由于大多数马来族群无法阅读以阿拉伯语写成的《古兰经》,因此马来地区的伊斯兰教不像阿拉伯世界那么严格。而且由于当地的马来统治者保有他们的权力,伊斯兰教士不像其它伊斯兰世界一般获得政治影响力。

  在2世纪与3世纪有为数众多的马来王国,依据中国史书记载达30个。吉打,在古代梵语称为Kedaram或kataha,位于印度人贸易者与国王直接入侵马来半岛的路径上。根据地位于现今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朱罗王朝皇帝 Rajendra Chola,在1025年将吉打纳入版图,但他的继承人Vir Rajendra Chola 必须敉平吉打的叛乱, 以打倒入侵者。

  已知最早在现今马来西亚地区立基的王国是古代帝国狼牙修,位于马来半岛北方的珍尼湖附近。它与位于柬埔寨的扶南有着紧密关联,扶南统治马来西亚北部直到6世纪为止。依据《马来纪年》记载,高棉帝国王子Raja Ganji Sarjuna 在7世纪于现今霹雳州木威(Beruas)创立刚迦王国。5世纪的中国史书提到南方的一座大港Guantoli,位于马六甲海峡之中。在7世纪,史书记载有一个新港口名为"室利佛逝"(Shilifoshi),据信这是当时唐朝对三佛齐的称号。


 

 

  三佛齐帝国

  在7世纪到13世纪之间,马来半岛的许多地区由三佛齐帝国所统治。三佛齐到底在什么地方至今未能考证,估计位于苏门达腊东部某条河的入海口附近,有可能就是今天的巨港。三佛齐的国王统治着一个由苏门达腊的滨海地区、马来半岛和婆罗洲所组成的、松散的海上王国达700年。其中有部分时间,三佛齐也控制爪哇岛部分地区,不过爪哇岛上的各个小王国始终抗拒三佛齐的霸权统治。三佛齐是一个商业国家,欢迎每年一度来自中国和印度的船队到这里来做生意,有时甚至有从日本、阿拉伯和伊朗的船只到达。三佛齐最大的敌人是北方的暹罗,暹罗多次试图从北部征服三佛齐。为了与中国结盟以对抗这些敌人,三佛齐向中国皇帝进贡,但从未受中国统治。


 

  在1025年与1026年,刚迦王国遭到古淡米尔国朱罗王朝皇帝Rajendra Chola I 攻打,使得三佛齐的第一个都城哥打格兰基因而荒废。朱罗王朝的入侵减损了三佛齐的威望,三佛齐曾将其影响力施展到吉打、北大年,远至单马令。

  2世纪的一首淡米尔文诗Pattinapalai,描写来自吉打的货物堆积在朱罗王朝首都的景象。7世纪的一出梵文戏剧Kaumudhimahotsva,将吉打称为卡达哈州(Kataha-nagari)。Agnipurana也提及卡达哈的领地以一座高峰为边界,学者相信这就是吉打的日莱峰。来自Katasaritasagaram的故事描写卡达哈的高贵生活。不久之后,信奉佛教的单马令王国控制了吉打。在11世纪,单马令国王Chandrabhanu利用吉打做为攻打斯里兰卡的基地,这个事件记录在泰米尔纳德邦Nagapattinum的石碑,以及斯里兰卡的编年史《大史》.

  从10世纪之后,三佛齐的势力开始减弱。三佛齐从来不是一个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中叶,它与爪哇的一系列战争显然削弱其商业发展,并导致国力衰敝。在11世纪,一支称为末罗瑜 (Melayu) 的敌对势力开始与三佛齐对抗。末罗瑜这个港口可能位于今天的印度尼西亚苏门达腊海岸的占碑省。末罗瑜的影响力,呈现在它是马来(Malay)这个字的字源这个事实上。与此同时,伊斯兰教的普及也削弱了信印度教的三佛齐国王的势力。最早皈依伊斯兰教的地区如亚奇脱离了三佛齐的统治。13世纪末,暹罗的素可泰王国控制了马来半岛大部分地区。14世纪,爪哇的满者伯夷帝国控制马来半岛,成为其属地之一。但直到14世纪三佛齐依然控制着它最富饶的部分,所生产的香木、海产品、金、锡、香料、腊和果干在中国和在西方均非常畅销。

 

  马六甲和伊斯兰马来亚

  位于马来半岛西岸的马六甲港口,是由来自三佛齐皇室的一位王子拜里米苏拉约在1400年建立的。《马来纪年》称他是亚历山大大帝后代。敌国征服巨港,导致他和其他人逃离。拜里米苏拉特别航向淡马锡(Temasek,现在的新加坡)以逃避迫害。他受到来自北大年,由暹罗国王指派为淡马锡统治者的马来苏丹Temagi所保护。不到几天,拜里米苏拉就杀害Temagi,自立为统治者。大约五年后,由于暹罗势力进逼,他被迫离开淡马锡。在这段期间,有一支来自满者伯夷的爪哇人舰队曾攻击淡马锡。

  拜里米苏拉向北前进,以建立一个新的根据地。在麻坡,拜里米苏拉考虑将他的新王国建立在 Biawak Busuk 或 Kota Buruk。在发现麻坡的地点并不合适后,他继续往北走。据信他在沿路曾造访Sening Ujong (双溪乌荣 Sungai Ujong 的旧名,即现在的芙蓉市),随后到达 Bertam 河(马六甲河的旧名)的河口,建立了马六甲苏丹王朝。历经时间演变,这个地方发展成今天的马六甲。依据《马来纪年》记载,拜里米苏拉在一株"满剌加树"(Malacca tree,又名余甘子)下,看见一条猎狗将一头鼷鹿(mouse deer)逼到绝境,小鼷鹿为了自卫,将狗踢进河里。他将这个景象视为好兆头,决定在此建立一个名为马六甲(Melaka,Malacca)的王国。他建立并改善贸易设施。


  马六甲建国时,中国明朝皇帝明成祖派出舰队以扩展贸易。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使者尹庆造访马六甲,拜里米苏拉遣使入贡,明成祖承认他是马六甲合法统治者的地位,封他为满剌加国王。为了交换定期的进贡,中国皇帝提供马六甲保护,以抵抗暹罗的不断威胁,随后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时也多次在马六甲停留。1411年,拜里米苏拉还率妻子陪臣五百四十余人与郑和入贡明朝,答谢明成祖,"学习中国文化"。在这个时代前后,在马来半岛定居的华人和印度人成为今天峇峇娘惹和Chetti社群的祖先。根据一种理论,当拜里米苏拉娶了Pasai公主之后,成为一个穆斯林,他采用当时流行的波斯衔头"Shah"(国王),自称依斯干达国王(Iskandar Shah)。据中国史书记载,在1414年,这位马六甲第一位统治者儿子晋见明成祖,告以父亲去世的消息。拜里米苏拉的儿子随即受到承认,为马六甲第二任统治者,名为Raja Sri Rama Vikrama, Raja of Parameswara of Temasek and Melaka,他的穆斯林人民称他Sultan Sri Iskandar Zulkarnain Shah 或Sultan Megat Iskandar Shah。他从1414年到1424年统治马六甲。透过印度穆斯林以及少部分来自中国的回人所影响,伊斯兰教在15世纪变得越来越普遍。

 

  马六甲很快就占据了过去三佛齐所统治地区,与中国建立了独立的外交关系,并控制中国通向印度的海上贸易道路。由于蒙古扩张,这时从中国通向西方陆路被阻,这条海上贸易通道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马六甲建国后数年内,正式采行伊斯兰教,其国王称号由拉者(Raja)改为苏丹(Sultan)。马六甲苏丹王朝的政治势力帮助伊斯兰教传遍马来群岛,马六甲当时身为马来亚半岛最繁盛的王国,使这个信仰得以传播到邻国。到了16世纪初,伊斯兰教成为马来人主要宗教,其势力到达现在的菲律宾,只有巴厘岛依然是一个孤立的印度教岛屿。

  虽然马六甲苏丹王朝只维持一个多世纪,但它被看作是马来人自主统治的一个黄金时代,马六甲苏丹成为所有后继的马来统治者的榜样。马六甲成为马来文化的中心,它奠定了今天马来文化的基础:马来土著文化与外来的印度、华人和伊斯兰元素的融合。马六甲风格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衣着,及其宫廷人士的华丽衔头,成为所有马来人的标准。马六甲宫廷对马来语赋予极高声望,这个语言最初是在苏门达腊形成的,在马六甲建国时带到此地。它成为所有马来国家的官方语言,即使许多地区依然保有地方语言。

  柔佛苏丹王朝

  奥斯曼帝国阻断了欧洲与亚洲之间的陆路贸易路线,而且与印度及东南亚的贸易受到阿拉伯商人所垄断,迫使欧洲国家寻找一条通向印度的海路。1498年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派出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发现了绕过好望角通向印度的海路。1511年阿方索·迪·阿不奎(Afonso de Albuquerque)带领远征舰队来到马来亚,经过一个月围攻,于同年7月1日占领了马六甲。马六甲成为葡萄牙在东方活动的核心据点。

  马六甲苏丹王朝最后一位苏丹的儿子逃到马来半岛南端的民丹岛,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柔佛苏丹王朝。马六甲的统治消失后,马来群岛分裂为众多互相争战不停的小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有亚齐、文莱、柔佛和霹雳。其它国家有万丹、日惹、吉打、雪兰莪、苏禄和登嘉楼等。16世纪末,欧洲商人在马来亚北部发现了锡矿,透过锡的出口,霹雳变得富强起来。欧洲殖民势力继续在这个区域扩张。葡萄牙控制了对盛产香料的摩鹿加群岛的贸易。1571年西班牙占领马尼拉。

  1607年,亚齐苏丹国兴起,成为马来群岛最强盛富裕的国家。在伊斯干达.穆达(Iskandar Muda)统治下,这个苏丹国控制的范围延伸到苏门达腊与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地区。他征服马来半岛的锡矿产地彭亨,并将彭亨苏丹掳往亚齐。他所向披靡的舰队在1629年攻打马六甲的战役中瓦解,依据葡萄牙史书记载,当时葡萄牙与柔佛的联军设法摧毁他的所有船舰,杀掉19,000名战士。然而,亚齐的军力并未被摧毁,因为在同一年亚齐征服了吉打并把许多吉打人民迁到亚齐。这位苏丹的外甥Iskandar Thani是彭亨的王子,后来成为他的继承人。在Iskandar Thani统治期间,亚齐专注于巩固内部及宗教上的统一。

 

  在17世纪初,荷兰建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英文:Dutch East India Company,荷兰文: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简称VOC),一开始建立在摩鹿加群岛的贸易,他们很快就占据了爪哇岛上较弱的苏丹国,1619年建立巴达维亚为他们的首府。他们从巴达维亚扩展势力到马来群岛,与柔佛结盟来对付他们的主要敌人:马六甲的葡萄牙人和强大的亚齐苏丹国。1641年,在数次尝试后,荷兰与柔佛的联军终于攻占马六甲,终结了葡萄牙统治,葡萄牙仅剩下葡属帝汶。在荷兰支持下,柔佛在马来亚各个苏丹国之间,获得一个松散的霸权地位,只有霹雳例外,它能够周旋于柔佛和暹罗之间,并保持其独立。


  这段期间,马来亚各苏丹国的虚弱,为从其它地区人民移入这些马来故土创造了条件。从印度尼西亚东部来的布吉人海盗经常袭击马来亚海岸地区。1699年他们刺杀了柔佛最后一位马六甲血统的苏丹,控制了柔佛,其他布吉人控制了雪兰莪。从苏门达腊来的米南加保人也迁入马来亚,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森美兰。柔佛的覆灭在马来半岛上留下了一个权力真空。暹罗的大城王国部分填补了这个空缺,将北部的五个马来国家--吉打、吉兰丹、北大年、玻璃市和登嘉楼--变成自己的属国。柔佛覆灭也让霹雳成为马来亚苏丹国之中的领导者。

  18世纪马来亚对欧洲的经济重要性快速成长。尤其英国与中国之间的茶贸易,增加了对马来亚的高质量的锡的需求,锡用在茶叶箱的内衬,具防潮作用。马来亚的胡椒在欧洲也享有盛誉,而且在吉兰丹和彭亨有金矿。锡矿和金矿及其附属工业的发展,导致了第一批外来移民涌入马来人的世界,一开始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后来则是华人。华人定居在城镇并很快掌控了经济活动。这建立了往后200年马来亚社会的典型模式:乡居的马来人逐渐受到富裕的城镇移民社群所控制,就连苏丹也无法抵挡这些城镇移民的力量。

  从17世纪开始,英国商人就现身于马来亚水域,但直到18世纪中期,以英属印度为基地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才开始对马来亚事务真正感兴趣。由于与中国贸易增加,它需要在马来亚地区设立基地。虽然曾使用不同岛屿为基地,但直到1786年8月,向吉打苏丹租借了槟城,英国才拥有第一个长久基地。此后英国又在槟城对岸的大陆上租借了一大片土地(称为威省)。1795年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人唯恐荷属马六甲为法国舰队所利用,乃加以接管,到1815年才交还荷兰。英国总督斯坦福·莱佛士寻找一个替代基地。1819年2月,他从柔佛苏丹手中获得了新加坡。1824年荷伦条约签订后,荷人同意以马六甲跟英国人交给换苏门答腊的明古连岛(Ben Coolen)。槟城和新加坡这两个基地,加上荷兰没落,造就英国支配马来亚。随着马来亚畏惧暹罗扩张,英国影响与日俱增。19世纪,马来苏丹成为大英帝国忠实盟友。

 

  英属马来亚与婆罗洲

  1824年英国与荷兰签署1824年英荷条约,最终确立了英国对马来亚的霸权,同时也决定了当代马来西亚的雏形。荷兰撤出马六甲并放弃所有在马来亚的利益,而英国则承认荷兰对东印度剩余地区的利益。这个瓜分在马来亚地区划了一条人为界限,这条界线遗留至今。1826年,英国把槟城(即槟榔屿)、马六甲、新加坡与纳闽联合组成了海峡殖民地。海峡殖民地最初由位于加尔各答的东印度公司所管理,其后槟城与新加坡先后成为这个殖民地行政中心。直到1867年,其行政权由印度总督移交给伦敦的殖民地事务大臣管理。华侨习惯称其为"叻屿岛甲"或"三州府"。在19世纪里,英国与马来亚的其它苏丹国签署协议,在这些国家中设立代办,帮助苏丹管理其国事,这些代办很快就成为这些国家的真正统治者。对英国投资者来说,拥有锡矿的霹雳的政治稳定是最重要的,因此霹雳成为第一个与英国签署协议同意英国管理的苏丹国。柔佛是最顽强的苏丹国,一直到1914年才放弃其独立性。1896年7月5日,彭亨、雪兰莪、霹雳与森美兰合组为马来联邦,接受英国保护,华侨习惯称其为"四州府",实际上属于英国控制范围。1909年2月,势力减弱的暹罗同意将吉打、吉兰丹、玻璃市和登嘉楼让给英国。(暹罗保留了对北大年苏丹国控制。今天泰国南部依然有一小支穆斯林少数民族,其独立运动为泰国政府带来不少麻烦)。柔佛苏丹苏丹阿布·巴卡尔与维多利亚女王熟识,因此承认彼此是对等地位。直到1914年,苏丹阿布·巴卡尔的继承人苏丹Ibrahim才接纳一位英国代办。先前属于泰国的四个州以及柔佛合称马来属邦。


 

  19世纪后半部,英国还获得了对荷兰从未立足的婆罗洲北岸的控制。这个地区东部(今天的沙巴)则由受西班牙属菲律宾控制的苏禄苏丹的名义统治。其余部分则是文莱苏丹统治地。1841年,英国探险家詹姆士·布鲁克从文莱苏丹手中租借了古晋,并称自己为砂拉越的"白色拉者"。此后他不断从文莱手上取得领土。婆罗洲东北部被英国商人殖民。1881年,英国北婆罗洲公司被允许控制这块地区,受新加坡总督监督。西属菲律宾从未承认苏禄苏丹对这些领土的丧失,这是后来菲律宾宣称拥有沙巴主权的理由。1888年文莱成为英国保护国,1891年英国再与荷兰签订条约,确定两国在婆罗洲的边界。

 

  1910年英国对马来群岛领土的统治模式成形。海峡殖民地成为英国海外领地,由受伦敦的殖民地事务大臣监督的总督管理。这个领地的居民半数是华人,但所有的代办(参政司),不论种族为何,均是英国公民。最早接受英国参政司的四个苏丹国,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和彭亨组成了马来联邦。名义上它们依然独立,但是从1895年开始受一个英国"总参政司"管理,实际上已成为英国殖民地。马来属邦(柔佛、吉打、吉兰丹、玻璃市和登嘉楼)各国享有较大独立性,不过它们也无法阻挡英国代办意愿。英国最紧密的马来盟国柔佛拥有自己的宪法特权,规定苏丹有任命内阁的权利,不过实际上每次苏丹必须先与英国讨论他的任命。

 

来源:故宫历史网 

http://www.gugong.net/shijie/yazhou/9311.html


Friday, August 28, 2020

2020年SPM考试时间表

 







来源:http://lp.moe.gov.my/files/JWP/2020/JWP%20SPM%202020_PINDAAN%20OGOSv4.pdf

Thursday, August 27, 2020

同学们,快来看看2020年度独中统考 ~ 考试时间表!!


来源:https://uec.dongzong.my/index.php/exam-info/calendar

 

影响人类进步的十大化学家


波义耳Robert Boyle 1627年1月25-1691年12月30)爱尔兰贵族。他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使化学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他把化学从炼金术和医药学中分离出来,使化学成为一门阐明化学过程和物质构造的科学;他提出了确切的元素定义,使化学有了特定的研究对象。化学,从此开始,深刻影响着世界。 


 


拉瓦锡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 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法国贵族。人类使用火有漫长的历史,始终也在这个瓶颈处停滞不前。征税官拉瓦锡他凭借氧化学说,从本质上理解了燃烧,为化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拉瓦锡为化学注入了革命性的思想。然而,作为化学革命领导者的拉瓦锡却被社会革命者送上了断头台,“砍掉这个脑袋只需要一秒钟,长出这样一个脑袋至少也要一百年”。


 


 

阿伏加德罗Amedeo Avogadro 1776年-1856年)意大利贵族。自然科学从爱好到最终成为毕生的事业。1811年,他提出了阿伏加德罗定律,创立分子的概念,阐述了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这是对原子论的有益补充和重要发展。不幸的是,直到1860年,分子论的观点才被科学界接受。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人们把 1 mol 物质所含有的微粒个数命名为阿伏加德罗常数。有了科学的原子-分子论,化学才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终于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鲍林Linus Carl Pauling 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20世纪对化学科学影响最大的人之一,美国人。量子力学方法引入化学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学科的面貌。化学键开创性的研究,使化学更精确,更严谨。1939年,《化学键的本质》一书出版,奠定了其一代宗师的地位。1954年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门捷列夫Dmitry Mendeleev 1834年2月7-1907年2月2)出身俄国,14个兄弟姐妹。1869年3月,门捷列夫在他题为《元素性质与原子量的关系》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元素周期律,发表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化学元素终于被合理有序的排列,化学知识终于形成了统一的体系。如今,全世界的化学教科书后面都会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这本身就是对一位科学家无以复加的赞誉。

 


勒沙特列Le Chatelier 1850~1936)法国人。勒沙特列一生主要从事化学工程技术,重要的化学理论贡献就是化学热力学中的勒沙特列原理,这一原理概括了化学平衡的根本性质。它甚至可以超越化学,成为和物质能量守恒定律相提并论的,描述自然世界的一般性规律。


 

 


道尔顿John Dalton 1766年9月6日-1844年7月27日) 英国化学家。近代原子论的提出者,开创了现代化学的理论视角和思维方式。他发现了色盲现象,他提出了分压定律,可是这些重要成就和原子论相比都不值一提。当我们今天把原子论当成常识而熟视无睹的时候,请不要忽略,在两百年前敏锐地发现这个真相并论证这个观点的人是何等的天才,正是他奠定订了近代化学认识发展。 

 


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年10月21-1896年12月10)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和炸药的发明者。一位杰出的化学工程师,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大概是化学领域名气最大,设立了诺贝尔奖。他冒着生命危险,发明了安全炸药,极大的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同时,这项伟大的发明也被广泛用于战争。诺贝尔,一个传奇,因为科学成就而获得大量财富,因为处理财富的伟大方式而不朽。


 

 


凯库勒August Kekulé 1829年9月7日-1896年7月13日)德国化学家。苯环,如此美丽的分子,它的对称和谐之美,足以使人陶醉。凯库勒最早论证了苯的环状结构,为以苯环为基本结构的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开辟了道路,这是有机化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另外,他也是一位成功的老师,他的学生之中,有三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他本人没有获奖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与诺贝尔逝于同年。


 

 


范特霍夫Van't Hoff 1852年8月30-1911年3月11)荷兰人,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1875年,他发表了《空间化学》一文,提出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的假说,首创“不对称碳原子”概念,以及碳的正四面体构型假说(又称范霍夫—勒·贝尔模型),这些观点成为立体化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他又在化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理论领域颇多建树。范霍夫定律——渗透压与溶液的浓度和温度成正比,它的比例常数就是气体状态方程式中的常数R

 

 来源:

https://kknews.cc/zh-cn/science/nrr4q.html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