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5, 2020

【馬來西亞華教常識】第一章 :華文教育的早期發展

 1. 私塾

据文献记载,早在19世纪,华文教育已经以私塾形式出现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当时华人由中国大量移民到马来半岛当劳工,为了解决子女的教育,就在会馆、宗祠、神庙或其它简陋的地方建立私塾。私塾种类可以分为3种,即(一)教馆:华人家长个别聘请教师在家里授课;(二)家塾:读书人在自己家里开设的学堂授课作为谋生的工具;和(三)学塾:指当地侨领为族中子第在庙堂或会馆里开办的学堂,一般上是免费和公开的,故也称为义垫。私塾并没有统一的教学范畴,一般为《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百家姓》、《四书五经》等经典古籍,以及简易实用的珠算而已。


根据一份在1818 年至1820 年马六甲出版的教会季刊所提供的资料,1815年在马六甲就有九间华人私塾学堂,可惜其名称和地址皆不详。目前,还有遗址可考的最早的华人私塾据说是1819年在槟城创办的五福书院,其宗旨是在联络乡情,共谋福利,发展教育。1849年由陈金声在新加坡创建的崇文阁,从附设私垫到1854年创办纯学校的萃英书院,可说是新马地区早期较具规模的私垫。



至1884年,在海峡殖民地(即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已有华人私塾115间。早期私塾的设备都十分简陋,光线不足以及空气欠流通。教师也非常缺乏,通常只是由识字较多的人担任。

在新式学校还没设立之前,散布于各地的小型私塾学堂是华文教育的主流。其教学媒介语是各地的方言。它们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开荒史上的先行者和播种者。在缺乏政府资助下以及面对获得政府资助的英文学校的挑战下,他们坚守民族教育阵地,传播民族文化,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初叶新式学校的出现。

 

2. 新式学校

20世纪初,新式华校陆续出现,这些华校多采用6年学制,并以清朝维新运动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学目标作为课程纲领的学校。1903年,沙巴华社兴办古达区乐育小学及吧巴中西小学二所新式学校。1904年,由中国驻马领事张弼士在槟城发起,借平章会馆为校舍,建立了马来半岛第一所新式小学,即槟城孔圣会中华学校。同年,砂拉越华社也在第一省伦东开办了首间新式学校。此后,各地纷纷设立新式学校,如吉隆坡尊孔学校(1906)、槟城邱氏学校(1906)及怡保育才学校(1907)。1908年,在吉隆坡创立的坤成女校则是第一所纯女生的新式华校。到1920年,华文私塾基本上已为新式学校所取代。



1911年,改用中华民国政府所订的教育纲领;教科书大多选用中国商务印书馆及中华书局出版,内容着重中国的文化、人物、地理、历史及党国意识。1919年五四运动后,新马地区的华校开始采用白话文的教科书,并以华语取代方言作为教学媒介语。

3. 教育政策

20 世纪20 年代以前,英国殖民地政府对华文学校教育采用漠视的态度。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其浪潮迅速席卷新马地区。英殖民地政府为了防止华校利用来进行危害其政权的活动,于1920年10月27日颁布《1920年学校注册法令》,规定:(一)所有学校、教师和董事必须向教育局注册;(二)授权总督宣布任何“教导有关革命或与政府利益冲突的事物”的学校为非法学校:(三)师资本地化。英殖民地政府制定只有采用方言教学的华校才能享有津贴,藉此限制以华语教学的华校发展;在《1920年学校注册法令》的影响下,先后有315所华文学校以各种理由被取消注册;1923年,开始委任华校督学官执行监督华校的任务。

 

此项法令的颁布立即引起华社广泛的强烈反对,要求当局取消有关规定,却遭英殖民地当局拒
绝。尽管如此,学校注册法令的颁布仍然阻止不了华文教育的发展,仅在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华校间数就从1921年的252间增加到1925年的643间。

1924年起,英国殖民地当局颁布了《学校注册津贴条例》,宣布华校可以向当局申请津贴,但必须使用指定的教科书和接受所指派的教师,企图通过这项条例来控制华校的发展。1935年开始,当局主办华文小学和初中毕业考试,也津贴华校师资训练班。1940年,当局所设立的一个特别委员会拟定了新华校统一课程。

1920年至1941年日本入侵前,是英国殖民地当局企图逐步管制华校的时期,但也是华校大发展
的时期。1938年,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的华校增加到1015间,学生人数91,534,几乎是当时英校的两倍。

1942年至1945年日治时期为马来半岛教育史上最黑暗时期。许多华校教师和学生惨遭杀害。各源流学校几乎完全停办,校舍有的被破坏,有的被占为兵营。1942年3月,蝗军政府允许复办一些学校,但又采取多种方法和步骤,来转变教学媒介语,强行以日语代替。校名上的“华文”二字取消,学校以街道为名,不准沿用旧名。学校的学制完全依照日本的教育制度,连上课时间也按照东京时间。

1945年,日军投降后,各地华社纷纷复办华校。重开的华校可说是立即宣告学生满额。新办的华校不断出现。1946年,马来亚半岛有1105间华校,到1948年就增加到1364间,学生人数189,230。



4. 师资来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华校的行政人员和师资主要来自中国。1906年,刘士骥在槟城平章会馆首创开办师范班,师范班附设在中华学校的槟城师范传习所,共办了两期的师范班,开创了本地区华文学校师范教育的先河。此后,麻坡化南女校、吉隆坡尊孔和坤成、实兆远南华、槟城福建女校及辅友女校都开办师范班,特别是槟城的槟华女校自1927年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共办了14届师范班。

鉴于《1920年学校注册法令》规定教师本土化,英殖民地政府也资助一些华校开设师训班,协助华校克服本土师资短缺的问题。华社的教育团体也为新式华校开设师范班。1948年紧急状态实施后,英政府通过移民法令,禁止华校从中国聘请教师。

 

教總  林連玉基金  校友聯總
聯合整理  第九版 2017年3月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