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0, 2020

世界各大宗教历史简介

 



一. 世界宗教概览








二.  世界宗教分布与信徒数量






三. 犹太教、基督教之间的关系

在耶稣升天之后,使徒们建立了教会,那时只称“教会”。使徒行传第13章记载,福音临到外邦人。“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徒11: 26)后来,人们就把教会称为基督教。其实圣经只提基督,没有说“基督教”,这是其他人对信基督的人的教会的称呼,好区别其它的宗教。当我们说基督教的时候,我们还要从犹太教说起,并且要跟天主教区分清楚。



一、什么是犹太教


犹太教是一般犹太人所信仰的。他们是以旧约圣经为根本,这就是基督教所相信圣经中的旧约。不过基督教还相信新约,而犹太教不相信新约,他们不相信基督是旧约预言的弥赛亚。

旧约预言弥赛亚要来,基督耶稣降生就应验了旧约这些预言,可是除了跟从耶稣的门徒以外 ,犹太人不相信耶稣就是当来的弥赛亚,结果犹太人把耶稣交给罗马人,把他钉在十字架上 。现在犹太人复国,除了部分是基督徒之外,大部分还坚守旧约,不信新约,他们还在等候弥赛亚。其实弥赛亚已经来过,就是那位被他们祖先所弃绝的基督耶稣,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应验圣经的预言,可是他们不知道。


二、什么是“天主教”(The Roman Catholic)

在耶稣时代,原来是没有天主教的事,耶稣升天后,圣灵降临,教会出现了,以后一直都称为教会。那时,犹太国是在罗马帝国统治下,成了帝国的一个省。

公元四世纪末,罗马帝国分东西,因此基督教也就分为东西,东为“东正教”(亦叫“希腊教 ” “正教”)。西为“罗马教”(亦叫“天主教”)。正式分裂是在1054年,史称东西大分裂。此后,西罗马帝国于主后476年灭亡了;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了1000多年,至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

“东正教”一直在皇帝控制之下。主后7世纪中叶起,东正教势力被赶出了巴勒斯坦,叙利亚及北非一带,以致后来它的影响仅限于希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及俄罗斯等地。因此,苏联等国多信东正教。

自以后500年至马丁路德改革为止(1500年后),天主教最兴盛。当时因教皇掌权,一切学校、行政,都操在教皇手中,连国王也在他(教皇)的权下。
 


三、基督新教

更正教亦叫抗罗教——The Protestant Church. 

因为罗马教一直统治着教会,使教会长期背离圣经,长达千多年之久(约500-1500),因此有人起来反对罗马天主教,把它更正过来,使教会回到使徒时代。更正教又称新教,天主教是在主后500年间才出现的,以前都是教会,马丁路德不是“改教”,而是更正罗马教,后人称为抗罗教。

圣经没有“基督教”3个字,只有“教会”,不过,现在如果只说教会,基督徒知道是指“基督教 ” ,严格地说,基督新教才是真正的基督教,也就是回到原始的基督教,也就是使徒时代的教会。
 


关于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的一些基础知识

话说很久以前,犹太人亚伯拉罕提出了一神论,称上帝耶和华为万能之神,而后世某子孙摩西打着上帝的大旗创立犹太教,号称是受上帝耶和华在西奈山上的指示,并宣称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从此团结了犹太人,并一直至今。

公元前1000多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成立了强大的以色列国家,在耶路撒冷建造圣殿 ,这是一个由犹太教支持的神权国家,后来这个国家被巴比伦帝国给灭了(似乎他们没有得到上帝的保护),很多犹太人沦为奴隶。

悲惨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公元前1世纪,这个时候欧洲的罗马帝国满牛的,犹太人生活在他们的铁蹄之下。(此时是中国的西汉),有一个犹太教教徒叫耶稣,自称是上帝之子,是弥撒亚(即基督就救世主的意思),强烈抨击了犹太教的一些教义,受到了当时犹太教的一些高层的忌恨,于是他们连同罗马人,买通了著名的叛徒犹大,将耶稣以莫须有的罪名定在十字架上,不过耶稣号称在三天后复活了,于是乎一批信仰耶稣的人拥护着耶稣 ,基督教诞生。

罗马人一开始是打压基督教的,几百年后的罗马皇帝却奉基督教为国教,并自称教皇一世。

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基督教源于犹太教,而且都是信仰上帝耶和华的,区别在于犹太教是不承认耶稣是弥撒亚的,就是不承认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这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因为他们以前迫害过耶稣,当然现在是不能承认他咯),另外由于基督教源于犹太教,但是教义已经有区别了,所以他们又在旧约的基础上编制了新约,圣经的旧约部分是属于犹太教与上帝的契约,新约部分是属于基督教与上帝的契约。

基督教随着罗马帝国大版图而四处传播,影响了整个欧洲(后来则影响到了整个世界),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也一起分裂了,西罗马的基督教就叫天主教了,东罗马的基督教就叫东正教。在西罗马的这个天主教而后进入了黑暗时期,政教合一,它们是发动十字军东征的罪魁祸首,到了16世纪,有一批正直的教徒看不过去了,马丁路德发动了宗教改革,创立新教,脱离天主教。从此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基督教),三教并立。
 


至于后来犹太人怎么样了,由于欧洲各国都信仰基督教,所以在意识形态方面于坚持犹太教的犹太人非常的格格不入:因为耶稣是犹太人迫害的,而犹太人当时作为一个没有国家。四处流浪的难民群体却还自称是上帝的选民,高傲的欧洲人当然难以接受。所以许多欧洲人才会诬蔑犹太人为魔鬼,很多国家的当局都迫害过犹太人,没有几个国家敢说自己是干净的 。


四:伊斯兰教的起源与派别

伊斯兰教是与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中国旧称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指顺从安拉(中国穆斯林亦称真主)的意志。为穆罕默德所创。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东南欧;以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一带最为盛行。现约有信徒7~8亿。
 



穆罕默德出身于麦加古来什部落哈申家族的没落贵族家庭。自幼父母双亡。12岁时随叔父和商队到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经商,接触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对当时的阿拉伯社会和国际环境也有所了解。后为麦加富孀赫蒂彻去叙利亚经商,并于25岁时同她结婚。赫蒂彻的堂兄是个基督教的学者和流行于半岛的“哈尼夫”一神论思想的传播者。穆罕默德受其影响,40岁时,经常到麦加附近的希拉山洞潜修冥想。在阿拉伯历9月的一天,他申述自己受安拉的启示,宣布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从而开始了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

起初,他传教的范围只限于至亲好友。612年,才开始向麦加的居民公开传教。他宣称安拉
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是独一无二的。他劝导人们归顺并敬畏安拉,止恶行善。反对崇拜多神和偶像。宣称伊斯兰教是自古以来正统的宗教,他自己是这个宗教的最后一位使者 ,受命于安拉,传布伊斯兰教。其使命是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安拉之道”。

他提出禁止高利贷,买卖公平,施济贫民,善待孤儿,奴隶赎身,制止血亲复仇,实现“和平与安宁”等改良社会的主张,激起了阿拉伯半岛的劳苦大众对伊斯兰教的向往和期望。伊斯兰教影响的日益扩大,遭到多神教徒,特别是部落贵族、富商和其他宗教首领的种种阻难,甚至直接危及他的人身安全。
 


622年,穆罕默德宣称自己受到安拉的“默示”,动员大多数穆斯林离开麦加迁往麦地那,在当地一些部落的支持下继续传教,从而进入一个将宗教和政治、经济、军事结合在一起的新时期 。

他打破穆斯林间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落界限,号召所有穆斯林,不分种族、部落和家族,团结一致贯彻“穆斯林都是弟兄”、“你们要一同抓紧安拉的准绳,不要分裂”等原则,建立起
以穆罕默德为首,包括艾卜·伯克尔、欧麦尔、艾卜·欧拜德、奥斯曼和阿里等为领导核心的穆斯林公社。

穆罕默德以先知兼政治、军事领袖的身份,发号施令。同时,建立清真寺,逐步规定了一些必须遵行的礼拜、斋戒等宗教制度。针对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陆续作出一系列关于经济、政治、法律的规定,并提出有关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主张,以政教合一的组织对当时的阿拉伯社会实行全面的改革。他先后向阿拉伯半岛各部落以及阿比西尼亚、埃及、波斯、拜占廷等地派遣传教使节,扩大自己的影响。

630年,他率领1万多人攻占麦加。以艾卜·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迫于形势,改信了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和宗教、政治的权威。随后,穆罕默德下令清除克尔白神殿中的偶像,并将麦加定为伊斯兰教的宗教中心。

631年末,半岛各部落相继归信伊斯兰教,政治渐趋统一,麦地那成为新政权的政治首都。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领10多万穆斯林到麦加进行了一次经过改革的朝觐,史称“辞别朝觐 ”。他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宣布“我已选择伊斯兰做你们的宗教”。同年6月穆罕默德病逝。至此,伊斯兰教已初步形成。

穆罕默德逝世后,迁士派(随穆罕默德迁往麦地那的麦加人)和辅士派(在穆罕默德生前入教的麦地那人)在哈里发问题上意见分歧,双方都认为自己这一派的人最有资格担任哈里发 。最后经过协商公推艾卜·伯克尔为第一任哈里发。这是伊斯兰教内部分歧的最初反映。

656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被害,阿里继任哈里发,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但包括当时叙利亚总督伍麦耶族的穆阿维叶在内的一部分人,拒不承认阿里的哈里发地位,并以为奥斯曼报仇为由,对阿里兴师问罪。于是,双方发生战争。657年,在隋芬之战中,胜利明显地属于阿里一方,但他接受了对方以《古兰经》裁决的和谈要求,阿里队伍中约有1200人坚决反对,从而脱离了阿里的领导,形成哈瓦利吉派。

661年,阿里被一名哈瓦利吉派信士所杀。穆阿维叶自立为哈里发,建立了伍麦耶王朝。但斗争仍在进行,并逐渐形成伊斯兰教的两大派:拥护阿里的一派称什叶派(意为宗派),另一派为逊尼派(意为遵守圣训),最初这是一种政治派别,后来发展成为宗教派别。
 


逊尼派承认四大哈里发都是合法继任者,因此获得历代哈里发国家的扶植而广泛流传,自称正统派。世界上穆斯林多属逊尼派。它在神学思想方面有两个著名的支系,一为经典派,在探讨教义时重经典明文;一为意见派,在注意经典明文的同时,侧重个人见解。该派又因对教法问题的观点不同而出现了许多教法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哈乃斐学派、马立克学派、沙斐仪学派、罕百里学派。

什叶派只承认阿里及其后裔才是合法的继任者。称其为伊玛目,并以阿里为第一代伊玛目。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什叶派内部的分歧,而分裂成为栽德派、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 ,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各派又分化出许多小派别。什叶派现分布于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和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等地。

哈瓦利吉派主张哈里发由穆斯林公选,平均分配战利品,土地归穆斯林公有等。该派因不断遭到哈里发国家的镇压,几近灭绝。现在阿曼、阿尔及利亚、桑给巴尔等地流行的艾巴德派被认为是该派的一个支派。

伍麦耶王朝末期还出现了一个新的派别──穆尔太齐赖派。因为他们的唯理主义,被认为是脱离了伊斯兰教的正统。该派认为“《古兰经》是受造之物”;“安拉的独一性,只有将神的德性当作力量和智慧才能成立”;人可以依据安拉赋予的能力,辨别善恶,创造自己的行为;“命人行善,止人作恶”是穆斯林的义务。穆尔太齐赖派以其唯理主义观点探索全部宗教问题,其 “意志自由”的主张,曾经一度得到阿巴斯王朝哈里发马蒙等人的推行而得到发展。

此外,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思想也在伍麦耶时代开始出现。后逐渐形成伊斯兰教的苏非主义派别。

18世纪出现于阿拉伯半岛内志复古主义的瓦哈比派(即清净派),是近代伊斯兰教复兴运动的先驱。该派主张恢复穆罕默德的“正教”,宣称“回到《古兰经》去”,强调圣训的作用,反对崇拜卧里(圣徒)及其陵墓,坚持严格的“信主独一”。
 




19世纪初,瓦哈比派曾一度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取了阿拉伯半岛的政权,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后被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的军队所灭。但瓦哈比派的宗教思想在阿拉伯世界和南亚次大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1902年以后,瓦哈比派又在阿拉伯半岛重建政权。并于1932年正式定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
 

 
继起的是泛伊斯兰主义运动,为19世纪中叶阿富汗人哲马鲁丁·阿富哈尼所首创。主张全世界穆斯林在一个共同的哈里发领导下联合起来,摆脱欧洲的统治与控制,建立一个超国家、超民族、超地域的世界伊斯兰大帝国。但这一运动漠视下层群众的利益,有碍民族国家独立的进程,结果为行将灭亡的奥斯曼帝国哈里发所利用而失败。

19世纪末,在西方资本主义影响下,伊斯兰教的改良主义运动兴起。主张在伊斯兰教的基础上按照欧洲资本主义的方式来改革伊斯兰社会;力图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伊斯兰教的传统结合起来;用现代的教育制度代替伊斯兰教的寺院经堂教育;用资产阶级共和国代替伊斯兰教的哈里发制度;用资产阶级的世俗法律代替教法中的民事和刑事法规等,使伊斯兰教适应新的社会条件。

改良主义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有:埃及的现代主义者穆罕默德·阿布杜。印度以新文化运动为中心的改良主义者伊克巴尔、艾密尔·阿里。土耳其的凯末尔所领导的世俗主义宗教改良运动 ,于1922年废除苏丹制度,1923年建立起土耳其共和国,1924年最后废除哈里发制度。至此 ,伊斯兰教的改良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高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伊斯兰教的改良主义运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泛伊斯兰主义的组织。同时,为恢复伊斯兰教原始教义的原教旨主义派别也有所发展。


五:佛教派别分支与关系




宗教定义:是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或者一般而言,宗教就是一套信仰,是对宇宙存在的解释,通常包括信仰与仪式的遵从。宗教常常有一部道德准则,以调整人类自身行为。宗教包括了符号意义、信仰、叙事体的故事,应该给予修行者生命体验的宗教实践。

无论宗教的中心意义体现在任一神性或众多神灵上,抑或是根本真理,宗教的普遍特征是由修行者的祈祷、仪轨、冥思、音乐和艺术形式所表现,除此以外,宗教还和社会及政治常常相互交织。宗教的特征可以集中表现为特殊的超自然现象、形而上学,出自于宗教法律的道德要求或生活方式。
 


宗教元素:一个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是因为它包括三个层面,宗教其一为宗教的思想观念及感情体验(教义),二为宗教的崇拜行为及礼仪规范(教仪),三为宗教的教职制度及社会组织(教团)。

宗教的教义主要分为“观念”和“体验”两种。

观念的类型:灵魂观念 神灵观念 神性观念

宗教经验的类型:敬畏感 依赖感 惊异感 罪恶感 获救感 神秘感

获得经验的类型:宗教理论 宗教道德 药物应用 宗教修习

一个人的人生观常受他所信宗教的影响。因此,基督徒与佛教徒在人生观中显得颇为不同。在本回复中,为了较有系统地作一总括起见,若干或稍会重复,亦所难免。


基督教的人生观

一、人的起源:人类最初的祖先亚当与夏娃,由上帝在造天地万物时最后一天造成。人被造时与其它动植物被造大有分别。上帝造万物,只是用说话的方法,要有什么,便有了什么。但在造人时,却是根据自己的形像,并将他的灵气吹入人的鼻孔中才造成的(创一26、二7。上帝的形像是指他最高最完善的德性,非指外表形像。人接受了上帝的灵气,是指人从上帝秉赋了生命,并开始与上帝直接发生灵性的交通的关系。

因此,人在世界万物中,显得最高等及最尊贵。人有理性,也有良心。人能揣摩思想各种复杂问题,如宗教、哲学、伦理、道德以及如何改善衣食住行等实际生活。人又能欣赏各种古曲文物、音乐艺术,因人是万物之灵,与动物全然不同之故。动物只会本能地觅食疗饥,与别的动物争斗,毫无文化生活可言,人既由上帝所造,故人类应互相尊敬相爱,彼此帮助,过和睦生活。至于虐待他人,集中营制度以及蓄奴养婢等有违人道之事,都是为基督教所不许 。

二 、人的命运:人类祖先未犯罪前,在伊甸园中曾过着纯洁、快乐、无罪的生活。但自从他们违背上帝,被赶出乐园以后,原罪便进入世界。于是,整个人类的命运,便都伏在罪恶与死亡之下了(罗五14-15)。人有时也许会偶有「快乐」,但均是世俗表面之乐,其根本罪恶问题并未解决。因此,当尚在世界活着时,已与上帝断绝灵交,成了「灵死」,以后有一天肉体一定要死去,成为「身死」,当耶稣再次来世,人类都要接受审判,凡未称义得救者最后都要轮到「永死」的悲惨命运。

至于基督徒,他的一生命运都在上帝的引领与安排之下。但并非都能保证个个前途光明,一帆风顺。因如能「担保」,那末基督教便与那些主张「有求必应」专拜泥塑木雕偶像的宗教无所分别了。

上帝为了加增信徒信心,使他更能坚固不移,有时且常会使基督徒遭受某种有限度的困苦与艰难。例如旧约中的约伯便知道这点,他虽在大痛苦中仍旧说:「然而他知道我所行的路,他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伯廿三10)

再如新约的雅各也规劝人说:「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耐…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基督徒在世时,因有耶稣同在,信心坚强,仰望主恩,所以无论在任何环境中,始终心中平安喜乐,决无沮丧懊恼失望现象,耶稣对门徒说:「如今你们求就必得着,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约十六24)保
罗也劝勉信徒说:「在指望王要喜乐。」(罗十二12)又说:「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
 


三、人的救赎:救赎是指拯救人的灵魂而言。一般宗教及世人的拯救方法,大致不外三种:1、攻克己身的苦行法,如佛教、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等。2、求神悦纳的「献祭法」,如印度教、犹太教,以及我国一般民间宗教信仰。3、画符念咒的「符咒法」,如道教、佛教中的某些宗派,如密宗以及各地未开化土人的原始信仰。

但基督教不用以上的方法,却有其独特的救赎之道。两千年前,那稣从天而降,道成肉身,用言教启迪人心,以自我牺牲死于十字架上,完成了救赎人类大功。人只要一面确信自己是罪人,实在无法自救,真诚悔改;一面虔信耶稣是上帝道成肉身,他的死与他的流血,确能赦免我罪。人如有这种信心与行动,便能得到救赎,还我清白无瑕,此即原罪蒙赦。在人的救赎一事上,除耶稣能救人外,任何人及任何思想都不能插手帮助什么。因此,基督教中没有人为的超荐,或替死人代求代祷等协助死者早入天堂的事情,关于人如何信教等详情,请阅本书第九篇「礼仪观」。

四、人在世界的地位:上帝造好人类祖先后,便吩咐人类管理这个世界,使万物伏在人的脚下。「又对他们说 ,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创一28)新约希伯来书说:「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赐荣耀尊贵为冠冕,并将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叫万物都伏在他的脚下。」(二7)但人终因犯罪结果,已失去了这种荣耀;唯有信耶稣者 ,因耶稣的代赎救恩,才恢复这种人是万物之首的崇高地位。

例如今天世界各地仍有不少人视上帝所之物为神明,见了水牛、狐狸、大树、怪石及自然界诸现象,如雷、雨、日、月等,莫不虔诚不拜,以为无上神祗。人岂非反而伏于万物之下?但基督徒因清楚明白世界万物不过是上帝所造,毫无神秘可言。因此,不单不拜它们,反要使用万物。衣食住行,可说都是取于万物。如食用猪、牛肉以养身体,用皮制衣御寒,用木头造屋等等。

五、人与别人的关系:基督徒根据圣经,相信现今全世界人类是由一个家系而来,即由始祖亚当、夏娃而出。但如再严格讲,人类是从亚当后裔挪亚的三子,闪、含、雅弗而来。亚洲人是闪的子孙,欧洲人是雅弗的子孙,非洲人是含的子孙。圣经说:「祂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

原则上,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一个大家庭,上帝是天父,我们都是他的儿女,因此人人应该彼此相爱,互相尊敬。基督教更以为服事别人乃一种爱人的表现。耶稣曾说:「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因此,基督徒的整个生活是「非以役人,乃役于人 」 ,世界上的慈善福利事业,做得最多的便是基督教。

基督徒虽称呼同样信耶稣的人为兄弟姐妹,但那不过是教会中一种独有的「称呼」,并非说信耶稣的人才是弟兄姐妹,不信者则把他们视作仇敌。不管人信或不信,他们都为上帝所造 ,基督都爱他们。因为耶稣教导人说:「因为他(上帝)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

基督徒在家庭中,也是孝敬父母、亲爱妻子、扶养儿女、有正当职业、做良好国民、爱社会 、爱国家,规规矩矩在世做人,耀上帝,帮助别人,直到离世去天家为止。基督徒相信家庭中每一成员,都是上帝所安排的,父母是上帝在世界的代理者。为教养儿女,妻子或丈夫都是上帝所选的忠实配偶,儿女则是上帝所赐的。一家人都是互相尊敬,相爱相亲,融融洽洽 ,过那是快乐光明喜乐的基督化家庭生活(弗六1-4,五22-33;箴一8;诗一二七3)

六、人生的目的:基督徒活在世上的目的,不只是劳苦工作,成家立业,传宗接代便算了事 。基督徒因仍旧是人,当然要过正常的人生生活。但除此外,尚有一个人生最大目的等着去做,即是想法子把耶稣的救人福音,再去传给那些尚未信主的人,使他们有一日也能归入基督救恩之内,同享永生福乐。

在地上推展天国,领人归主,是每个基督徒必须应尽的责任。耶稣要门徒多结果子,荣耀上帝,结果子便是领人归主(参约十五1-16)。使徒保罗为了要引领他自己国家的犹太人同胞归主,大发热心,时常时伤痛,甚至说,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也都愿意(参罗九1-13)

基督徒既有这种神圣目标,因此他人生观变得十分积极,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梯山航海,赴汤蹈火亦所不惜。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特别表现在深入蛮荒边疆不毛之地宣教的基督徒们 ,我国早年基督徒亦曾深入塞外边疆地区广传福音,建立教会。时至今日,在世界每一角落 ,基督徒仍继续地默默做着个人布道工作。

基督徒在世上时,因有人生最大目的亟待实现,所以天天依靠耶稣,排除万难,勇往直前,从不灰心后退,非达目的而不停止。基督徒因有救人离罪的最高神圣目标,所以无形中,对世界的名利追求也显得淡而乏味,只要生活过得去便足够了。因此,基督徒很少会犯罪,以及自杀的。


佛教的人生观

一、人的起源:有两种说法。1、据佛经说,世界最初人类是由色界第二静虑处(第二禅天)的第三天光音天下凡而来。据说,当世界成劫初时,光音天中已有众生福报满尽,被迫不断下降,最后来到这个世界做人,成为人类最初的祖先,详见阿含第十四梵动经,第二十二本缘品,起世经第九本缘品等处。

佛教徒对这印度古代神话似乎十分相信,例如印顺法师说:「这一个世界的人类,传说是从光音天下来……古代蒙昧的原始社会,一切是平等的,与佛经所说的最初人间恰好相合……(佛法概论九一页)
 


如果人类真是如此而来,那末,佛教的五蕴人间说与轮回说都该推翻了。其实,从光音天来人的神话,与日本人曾自夸其祖先由天而来一样,都无非是一个民族想自抬身价,把自己说成是「天神」子孙的狂妄者罢了。

2、大乘佛教:以为万物均由因缘生,无实读、无本质、无自我,都不过是若干「因」借着
若干「缘」而生成的结果罢了,至于人,亦不过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成而已,蕴是「集合 」之意。色蕴 Rupa,人的物质部份,受蕴 Vedana,人的感觉作用,想蕴 Sanna,人的知觉作用 ,行霭 Sankhara,人的思维作用。识蕴 Vijnana,人的个别作用,人心理活动的统一状态 。识的意义甚多,佛教中有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等的说法(详情请阅佛教学研究一○六页)第一色蕴是人的物质部份,后四蕴是人的精神作用。人的整个组合就是如此,都是因缘假和合而成罢了。

至于人的生命究竟从何而来?佛教甚难答复,只能笼统地说是由六道轮回而来,心悟法师说:「我对于自己的生命究竟从何处而来到人间,尚且一无所知,更何况是他人的生命?」(佛教人生观)

二、人的命运:人生是苦,自诞生以至死去,都在苦的波浪中翻腾。人生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等八苦。中阿含经第七:「云何苦圣谛,生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苦的根源是「无明」。

如能好好修行,除去无明,便不再轮回,而在涅盘中安寂了。佛教又信「业」Karma,现今
人生一切之好坏苦乐以至贫富等差异,都不外是前生业力所致。心悟法师说:「现实人生之果报,走出业感所感召的,至于苦乐与祸福,乃是由于过去业行善恶所招致。」

佛教也许是为了安慰人心,说人生不单是苦,但也有好处,是指人有智能能追求佛法而言。佛教以为生为「人」,实在不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梵纲经序)「人生难得,如优昙花。」(涅盘经二十三)又说人生有难,「正法难听……人身难得……。」(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第三三论品)

三、人的救赎:有两种信仰,1、人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不断地念他的名号,并加上若于修行,死后便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享福快乐。这种信仰大约起自纪元前后,并在我国发达,最后成了一个宗派,叫做「净土宗」。依靠阿弥陀佛得救的思想,也叫做「他力信仰」,日本人信的也很多。

人必须要好好修行,勤修三十七道品,及其它种种方法,人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苦修,才能开悟,绝对不能依靠外来的任何神佛人等的助力。这种思想也就是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的主张 。

在中国,从前的禅宗行者最能代表这种信仰,因属自力解脱,所以称作「自力信仰」。在我国自明朝后,由于各种原因,已变成「禅净双修」,禅宗也好,净土宗也好,不少佛教徒都认为是一样,成了无所谓。所以,现今的中国佛教界似已不分他力自力,变成了一个「混合宗」(真正坚持自宗信仰者除外)。凡不属净土宗的其它宗者,除密宗外,都能划入这个自力信仰之内。所谓密宗,在日本称为真言宗,信大日如来,注重咒语,与其它宗派又是不同 。西藏佛教属于密宗范围,但与真言宗又不一样。

四、人在世界的地位:从六道轮回思想看来,人在这个世界是苦乐参半,既不好亦不坏,总比主在饿鬼、畜生、地狱等道受苦来得好些。因此,佛教要说「人生难得」,因为做了人后 ,才能有机会听佛法而开悟。据说畜生要先变成人,然后才能听佛法。

有些后来的佛教学者又说世界一切万物都有佛性(Buddhata),都是未来的佛,不单万物平等,人人也都一律平等,这就是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般涅盘经第二十七师子吼品)。

如真是如此,那么人与万物便成一体,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便要大打折扣了,既然连猫狗虫蚁等都有佛性,那么人有佛性有何希奇呢?不单不希奇,反而有损人的威严,因把人与人以下的万物看为一体之故。其实,说穿了,这个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思想,不过是从印度原有的泛神论信仰发展而来。

再者,人人一律平等以后逐渐推演结果,所谓佛性平等,也发展到人以外的动物、植物 ,一切山川草木国土身上去了,以为它们也都能成佛。再进一步更以为滚滚流水便是佛的说法,峨峨山岳即是佛身显现。佛即万物,万物即佛了。日本的宗教学权威加藤玄智博士称这种佛教信仰为「万有神教」。

五、人与人的关系:1、对别人。佛教从轮回观点出发,以为自己的前生以及各生中,都曾
有父母,而他们在今世也都在人间道做了人。因此,凡此世界的任何男子都可能曾经是我父 ,女子曾经是我母。

 
梵网戒经卷下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如根据最后一句,那末,一切牛羊、一切鬼怪、一切飞禽、一切虫蚁,以至一切万物都成了佛教徒的父母了,因它们都是人道轮回中的众生。佛经虽如此说,也有佛教徒使用这些话批评别的宗教,尤其对基督教,说什么基督教只知爱信耶稣的人而不爱别的众生,但佛教却不是如此。佛教这种说法实在要不得,我们从未听说或看到有那一位佛教徒真心口喊相认一切陌生男子为父,一切陌生女子为母的。「一切」,当然也包括全世界的各色人种在内。

2、对自己家属:我国一般佛教徒从推演轮回思想结果,竟以为自己家庭中的每一成员,不是前来讨债索冤,便是前来还债报恩。无论父母、夫妇、子女、兄弟、姊妹,都是由于前生各种业力关系,而再投生在这个家庭中,以求重新互相解决前世的信冤,有的报冤,有的报德 ,有的收债,有的还债……。」(当代佛教演讲集中「妇女学佛应有的态度」一文)

大致来说,凡对方对自己友善和好,顺服听命,被想成还债报恩;凡对方对自己凶恶残酷,倾家荡产,犯罪作恶等等,则属于前来讨债索冤,应以平常心对待。佛教徒就是用这种眼光来看家中的每一个人,如一个家庭的成员真是如此,就是消业。


六、人生的目的:一个真正热心的僧、尼或白衣信徒,他的人生目的,不单自己努力修道,希望有一天能得解脱。也热望未信者也能相信佛教。因此,便努力向人传扬佛教。这点,在各宗教间并无分别。

但佛教徒也许需要多注重种种修行工夫,因比,不知不觉地,他的人生最大目的便落在自己的苦修与期望开悟这方面去了,换言之,别人如何,我不管他,只要自己多多修行,早日解脱,便是达到我的人生目的了。

大乘传教徒常批评小乘佛教徒,只顾自救,但在中国大乘佛教徒所表现的,也并不优于小乘多少。从前大陆各地,许多佛教丛林寺院,都建于高山森林之间,与社会人民隔离,度其与世无涉的自力自养自修的消极解脱生活。既已远离社会,所以他们对社会既不行恶,也不行善,不发生任何作用。

佛教的修行工夫多而且繁,如想真正做到,只有夜以继日行之,这样,仍尚难达到所要求的最高标准。试想,为自己的修行,解脱目的已够辛劳,那有多余时间去完成其它的人生目标呢?只不过现在大陆的佛教徒大多数脑子里是钱,假修罢了!

甚至号称他力的净土宗信徒,也必须日日夜夜努力念佛,方能达到所定修行的标准若干,试想那有其它时间再做别的事与心情再去做个人布道,达成所谓佛教救人的人生目的呢?要言之,佛教的人生最根本目的,是要自己努力勇猛苦苦修行,有一天能救自己脱离轮回苦海,以达所谓涅盘境界。
 
世界十大宗教简介:

一、犹太教
犹太教在古代是民族宗教,由于经受多次亡国和流散的凄惨遭遇,犹太人发展了对民族神的排他性崇拜,进而自称为唯一真神的特选子民。犹太教的经典是希伯来文《圣经》及口传律法汇编《塔木德》。
犹太教律法有种种戒规,如:凡母亲为犹太人,其子女即为犹太人;男孩出生后第八天,一律要受割礼,作为与上帝立约的标志;教徒死后,尸体以水洗净,白布包裹入葬。犹太教在饮食方面亦有诸多禁忌。古代犹太教以七连烛台为唯一标志,中世纪后期改用大卫之盾(六角星),沿用至今。

二、罗马天主教
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音译加力特教,意译公教。因其中心在罗马,又称罗马公教。中国人根据明末耶稣会传教士的翻译,称之为天主教、罗马天主教。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西帝国在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了基督教,在其形成初期,就逐渐分成以罗马为中心的拉丁语派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希腊语派,至1054年正式分裂。东派强调自己的正统性,称为正教,西派强调自己的普世性,称为公教。公教即天主教在中世纪曾深入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成为无所不在的精神力量。直到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从中又分裂出与罗马教廷脱离关系的新教(抗罗宗)各派。天主教严格规定神职人员不得结婚,与俗人有明显界限。天主教修会由信徒组成,修士须发安贫、守贞、服从三愿,并过集体生活。天主教第一部完整的教会法令是12世纪中叶的《格拉蒂安教令集》。1983年,颁布了更为简明的新《天主教会法典》。

 
三、东正教
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因强调自身的正统性,又称正教,在仪式中以希腊语为主,又称希腊正教。东正教自主教会有15个,不承认罗马教皇的权威和领导,它自设牧首区,牧首区下辖数个首府主教区。主教区首脑为主教,以下是司祭和辅祭。在信仰教义上,东正教特别重视对圣母玛丽亚的崇拜,强调得救不仅依靠天主,而且依靠自身的善行。

四、新教
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分化出来而不再属于天主教的各宗派之统称,又称抗罗宗或更正宗。源于1529年拥护宗教改革的诸侯在德国帝国议会上抗议支持罗马教廷的决议,中国人则称之为基督教或耶稣教,新教一词通用于学术界。据1990年统计,在全世界23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3.7亿信徒。新教从16世纪出现至今,一直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有许多小派别在不断出现。

五、伊斯兰教
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中国旧称天方教、清真教或回教。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伊斯兰教即顺从真主意志的宗教,是最有活力的世界性宗教之一。约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宣布奉到真主的启示,号召族人皈信正道,以免末日的惩罚。他宣称真主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独一无二的主宰,反对流行的多神和偶像崇拜。穆罕默德去世后不久,《古兰经》编成。这部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被视为真主的言语。

六、佛教
公元前6世纪时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就其传播的路线而言,它可以分为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就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形成的教理和仪轨、强调重心和特征而言,可以分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密乘佛教。佛教在传播至亚洲各地之后,很快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既有其世界性大宗教的同一特性又不失各民族自身差异性的宗教文化体系。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本名是悉达多·乔答摩,通常又被称为世尊。乔答摩29岁时放弃王子的优裕生活,弃家求道,经历了6年的艰苦探索,在35岁时才获得正觉,并在之后的45年间跋涉于恒河中下游,宣说他的教义。佛教的经典统称三藏。藏,本意为筐箧等容纳物件的用具。三藏,指佛经中的经、律、论三个部分。经是佛陀本人的言教;律是佛陀针对僧团集体因时因地所作的纪律规定;论则是就经、律中要点进行的阐释解说。

七、印度教
广义的印度教包括吠陀宗教、婆罗门教及新婆罗门教诸历史阶段。此处仅指新婆罗门教,即从中世纪初复兴后发展延续至今的印度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现存宗教,除主要分布在印度外,在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以及印尼、斐济、非洲和欧美都有较小的印度教徒社团。印度教的法典有《摩奴法典》《耶阇纳瓦尔基耶法典》及《那罗陀法典》。印度教三大神祗为梵天、湿婆、和毗湿奴。

 
八、儒教
在先秦,儒家学派在诸子百家中为较大学派。秦代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秦始皇“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汉初崇尚黄老,儒家一度消沉。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直至五四运动之前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儒家学派又称“孔教”。儒家学派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基本特点:①宗师孔子,视其言行如最高准则。②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③提倡仁义,以为行为准则。④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

九、道教
中国固有的传统宗教,因以道作为其最高信仰而得名,它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家的修炼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有组织的宗教。道教从东汉中叶开始形成。最初形成的教团组织,主要有沛人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巨鹿人张角创立的太平道。东晋后期至南北朝时代,中国南北方都出现了道教改革活动,代表人物有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唐朝王室自称为太上老君后裔,自开国后即尊崇道教,规定道教为三教之首。唐玄宗尤其崇信道教,加封老子尊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以《道德经》为科举考试科目。北宋真宗、徽宗尊奉道教神赵玄朗为王室始祖,屡次加封玉皇大帝尊号,建立宫观供奉。元朝统一之后,南北各道派重新组合,形成以内丹为主的全真道和符箓为主的正一道两大派系,流传至今。道教在明清时期趋于衰落,社会地位逐渐下降。道教劝善书有《太上感应篇》《阴骘文》等。

十、神道教
神道教简称神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只,也赋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公元五至八世纪吸收中国儒家与佛教学说后,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明治维新(公元1868年)前因佛教盛行,神道教只处于依附地位。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为了巩固王权,将神道教尊为国教,是为国家神道,成为明治政府教导百姓忠贞爱国、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二次大战日本神风特攻队的“英勇表现”就是最佳证明。二次大战日本战败后,一九四六年元旦,裕仁天皇发表宣言否认自己的神格地位,盟军总司令也要求日本废除国家神道,神道教遂成为民间宗教,虽然如此,神道教至今仍是日本人民最崇信的宗教,占人口的80%。神道教并没有经典可寻,可勉强称为神道教经典的是《古事记》与《日本书记》两部古书。
 
来源: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