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型中学简介
国民型中学的前身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的华文中学。《1961年教育法令》实施后,数十所华文中学在威迫利诱下改变教学媒介语,变成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型中学。最后在《国语法令》下,于80年代被改为以马来文为教学媒介语的中学。
事实上,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所有的政府中学都被统称为国民中学,而没有国民型中学。这其实是华社不认同的,因为国民型中学和国民中学不一样,因此,华社继续把这类学校称为国民型中学,或改制中学,以突显和一般政府中学的不同。目前,全国共有79所国民型中学,其中以霹雳州最多,共有17所,其次分别是砂拉越和槟城,即各有10所。
在现有的教育法令下,虽然国民型中学和国民中学一样,都是以马来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但和一般的国民中学相比,国民型中学仍然有其特征,和一般国民中学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包括:
📘 学生以华裔生为主。学生基本上都是来自华小,少部分的国民型中学有来自国小的学生。
📘 国民型中学每周至少有5节华文课;而国中只有每周3节华文课。
📘 大部分国民型中学把华文列为SPM考试的必修必考科。
📘 设有董事会,校地产业归董事会管理。此外,董事会、家协和校友会积极互相配合,发展学校软硬体设施,共同推动校务发展。
📘 校园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例如设有华文学会、华乐团等团体。此外,也经常举办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活动,包括书法活动、文学创作、中华武术、中华民间舞蹈等。
📘 大部分国民型中学以双语来进行周会或课外活动。此外,学校也以双语来发通告。
一、华文中学改制为国民型中学的背景
世界第二次大战前,马来亚在英殖民地政府统治下,为培训公务文员,官方仅是支助英文教育源流的学校。其他各语文教育多由各自的族群自筹经费购地创设办校及支付教职员薪俸,是时华文教育方面也多依据中国教育体系,课本教材也多采用中国中华书局版或商务书局版课本1942年,日本南侵,马来亚沦陷,华校多停办,至1945年日本投降后才逐渐复校,戰前马来亚以小學為主的華文教育,也逐漸發展增设中等教育。不但戰前創立的中學全都復校,許多新的華文中學也紛紛出現,1957年馬來亞獨立時,境內已有60余所華文中學。
1949年中国大陆政权变色后至1955年间,1948年英殖民地政府实施紧急状态,通过移民法令,禁止华校从中国聘请教师,马来亚1948年成立联邦,为了推行教育民族化,在1950年所發表有關教育語言統一化的政策報告書《巴恩報告書》。 英国殖民地政府教育政策建议以英文教育为主的学校体制,开始有意改变各母语源流教育的特质制。如1952年当局在各源流学校推行“薪金制”,给予津贴学校更多的经费援助,加紧对各源流学校的管制,联邦政府于1954年7月公布的《教育白皮书》,建议把方言学校(华校)改为“国民学校”,更严厉的贯彻1952年教育法令的推行,当时由林连玉为首的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发表宣言,坚持反对将我国所有华文中学改制为“国民中学”,政府于1956年12月7日更致函各华文中学,通令华文中学媒介语改为英语教学媒介语。
二、以津贴诱使华文中学改制
1955年,槟城钟灵中学秘密向政府申请特别津贴改制为国民型中学,1956年6月钟灵中学成为第一所接受政府给予全面津贴的改制中学,奠定了改制基础;钟灵的第一步,影响了其他立场不坚定的华文中学董事会与校长,相续接受改制领津贴,1957年芙蓉振华中学、昔加末华侨中学也接受改制,于是政府成功再突波了两个缺口。
《1961年教育法令》 在国会通过后,教育部长拿督拉曼达立和马华国会议员李孝友及李三春纷纷上电台鼓吹改制的好处,包括学费减轻、家长负担减轻、教师生活有保障,还有三分之一时间传授华文。政府开始通过华基政党马华公会的劝说,教育局大刀阔斧威迫利诱强迫华文中学改制为英文媒体的“国民型中学”,于是1962 年我国华文中学形成两种学校体制:(一) 拒绝改制的,政府不予津贴,成为“华文独立中学”;(二)接受改制的成为“国民型中学”。学校行政费与教职员薪金由政府承担,保留董事会的组织与职权,减轻学费初中生每月学费5元,高中每月学费7元5角。数年后初中学费提升7元5角,高中生则10元,家境贫寒的可申请豁免学费并获得少许的零用津贴。至70年初教学媒介语改为国语后,高初中生一律免缴学费,当时学校董事部及家长确实减轻了沉重的负担。
1962年接受政府津贴改制为“国民型中学”的华文中学,教育部规定仅能招收适龄生及华小会考及格生。不过政府容许改制中学增设“独立班”在同一校园下午上课,以容纳超龄生及小学会考落第生,教学媒介语保留华文教学,唯教职员薪金则由董事会承担,学生须缴交学费。数年后,华小毕业生一律自动可以升入国民型中学就,前期中学毕业生也可自动升入中四班后,于是较偏僻的乡镇由于学生来源有限或董事会无法承担教职员薪金及学校行政费而相继停办“独立班”。而城市董事部经济充裕的“独立班”董事部则另觅校地扩充建校“独立中学”成为名校,如吉隆坡的“中华独立中学”;而尊孔国民型中学独立班与雪州巴生的光华国民型中学独立班,则在原校校址空地扩充新建校舍形成“华文独立中学”,于是同一校园内有两类型的中学。
三、华文中学改制后的学制
华文中学改制后,初期教学媒介语改为英语,保留三分一科目可以用华文教学。学制改为5年制,中一至中三为前期中学,中四中五为后期中学,毕业自华校的学生需修读一年预备班,以适应进入中一教学媒介语的改变。
前期中学毕业生须参加初级教育文凭考试(Lower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LCE),初期考获LCE者方可升入中四班就读(后来一律自动升入中四);后期中学毕业生必须考联邦教育文凭考试(Malaysian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MCE),(英文科及格者可多获剑桥文凭(School Certificate, SC)毕业证书)。会考除华文一科采用华文作答外,其他各科皆改用英文作答(教学媒介语改为国语后,除华文英文科外,其余各科皆以国文作答),改制中学改为国语教学媒介语后,中三毕业生须报考初级教育文凭考试(Penilaian Menengah Rendah, PMR);中五毕业生须考教育文凭考试(Sijil Pelajaran Malaysia, SPM)。
改制初期华文科每周有7节(每节40分钟),体育、图工美术及音乐课可用华语教学。华文科7节采用的教学课本分别为华文精读3节、语文知识1节(后期中学则修读修辞学和文字学)、
中国文学故事1节、应用文1节、略读指导1节(规定学生每学期必须选读两本文学书籍,一本科
内指导阅读,一本课外假期自行阅读,必须作阅读报告)。
四、改制国民型中学的困境
华文中学改制后,华基政党自知保不住华文中学,于是高喊“与华小共存亡”的口号,把重心寄望在华小,华社团体亦随之而起舞;董教总方面维护华教的重心也凝聚在如何发展“独立中学”与“华文小学”,于是华社一般上对华校的存亡关注力在华小与独中。
1 董事部权力削弱
华文中学改制为国民型中学后,董事会继续存在,并拥有签发学校教职员薪金与行政费支票及有权聘请学校书记与临教的权利。后来政府在国民中学推行“家长与教师协会”后,有意图取消国民型中学董事会以“家长教师协会”替代,经董总的反对力争后而保留了董事会,但大多数国民型中学董事会的职权逐渐被削弱,除了筹募学校硬体建设经费外有权签发董事会户头的财政开销外, 学校教职员薪金及行政开销经由校长与副校长取代,其余委派校长、行政人员及教师及员工职权,几乎不需征求董事部意见,几乎全权由教育局委派,某些较强有背景的董事会可能还能发挥话语权。
2 国民型中学有如弃婴
华文中学改制后,学校行政开支拨款未能获得像“国民中学”同等的拨款待遇,政府借口校地是由董事会私人拥有,于是增建校舍软硬体设备经费须有董事会承担,除了殷商担任董事会成员外,董事会筹募款项不易在华社获得支持,于是国民型中学被形容犹如弃婴,处境堪怜。
3 国民型中学(SMJK)逐渐变质为国民中学(SMK)
国民型中学由于没有一个机制团体关注,政府在推行单元文化的骨子里,已逐年的蚕食将“国民型中学”变质为“国民中学”,各州教育局个别击破首先来往公函中将“国民型中学(SMJK)”改为“国民中学(SMK)”,而学校三机构也噤若寒蝉没有强烈的反应。三十余年后,《1996年教育法令》出炉,报告书第四章:国家教育制度,第四节:中等教育中,第30条仅有1a“国民型学术中学、1b国民型技术中学。不见“国民型中学(SMJK)的字眼,尽管改制中学校门依旧高挂“某某国民型中学(SMJK),其实已名存实亡,华社团体、华文报章上的标题,也一律将国民型中学简称为“国中”,(“国中”是“国民中学”的简称)更甚的是,吊诡的是国民型中学校内的教职员、学生也自称在“国中”执教与就读。华社群众对“国民中学”与“国民型中学”名目混淆。
4 华文师资短缺,华文节数骤减
国民型中学数十年均面对华文师资缺乏,同时华文科上课节数骤减,由改制时的7节减至5节甚至3节,严重影响华文程度素质,间接切断华小师资的来源。目前仅有槟州钟灵国民型中学、北海钟灵国民型中学以及槟城另外六所国民型中学有六节华文课,其他各州有3节至5节不等。
5 委派不谙华语、华文校长掌校
教育部多委派不谙华语、华文校长掌校,高级行政人员包括副校长等也多不谙华语华文,影响校园维持中华文化背景特色。在教职员方面族群上也失平衡,华裔教师偏低的现象。
2010年12月,在“马来西亚行动方略“的推动下,七个华团组织,包括隆雪华堂、森华堂、槟华
堂、教总、林连玉基金、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以及校友联总在槟城举办了“国民型中学问题与研讨会”以对国民型中学所面对的困境与问题集思广益,寻求对策。此项研讨会的其中一项成果是与会者一致同意成立“全国国民型中学发展工委会”,以进一步加强争取国民型中学的权益。2011年3月11日,“国民型中学发展工委会”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并正式命名为“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
文章来源:
教總 林連玉基金 校友聯總
聯合整理 第九版 2017年3月
图: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