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9, 2020

【馬來西亞華教常識】第四章 :華文獨立中學


《1961年教育法令》在国会通过后,政府极力推行各项教育政策和计划,建立一个以马来语文为媒介语的教育制度。首先,政府取消了华文中学的津贴,并限定只发津贴予接受改制为国民型中学者(即英文中学)。1962年,我国原有的华文中学被迫改为两个不同的学校体制:(一)接受政府津贴而改制为国民型中学;(二)拒绝改制,没有得到政府津贴,成为华文独立中学。现存独中共有60+1(新山宽柔独中古来分校)所,37所在西马(16所坚持不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和21所改制为国民型中学后来复办独立中学),23所在东马。 

图片摘自网络

 


1962年,西马坚持不接受改制的16所华文中学,即:槟城韩江、吉隆坡坤成和循人、巴生兴华和滨华、芙蓉中华、波德申中华、马六甲培风、居銮中华、麻坡中化、峇株巴辖华仁、永平华文中学、新山宽柔、新文龙中华、怡保深斋和班台育青。接受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的西马华文中学则有54所,后来,其中33所改制国民型中学的董事部增设独立班(即“兼办独立中学”),最后成功复办独立中学的有21所:亚罗士打新民、亚罗士打吉华、双溪大年新民、大山脚日新、槟城钟灵、槟城槟华、槟城菩提、吉隆坡尊孔、吉隆坡中华、巴生光华、巴生中华、利丰港培华、笨珍培群、怡保培南、怡保育才、江沙崇华、实兆远南华、金宝培元、安顺三民
太平华联及吉兰丹中华。

东马共有23所独中,即:沙巴的9所独中:沙巴崇正、亚庇建国、吧巴中学、保佛中学、丹南崇正、斗湖巴华、古达培正、拿笃中学及山打根育源。砂拉越的14所独中:古晋中华第一中学、古晋中华第三中学、古晋中华第四中学、诗巫光民、诗巫黄乃裳、诗巫建兴、诗巫公教、诗巫公民、民都鲁开智、美里培民和廉律、泗里奎民立、石角民立及西连民众。


教育部于2012年7月26日发出批文,正式批准关丹中华中学的设立。关丹中华中学是依据吉隆坡中华独中的办学模式,即以统考课程为主,政府会考课程为辅,来向教育部申请在彭亨州关丹开办一所独中。由于有关批文存有含糊不清的地方,因而在华社引起许多争议。无论如何,经由董教总独中工委会派团考察关丹中华中学及成立法律小组进行深入研究,再经过董教总独中工委会会议,以及董总、教总领导层于2015年10月4日的联席会议的深入讨论后,议决允准关丹中华中学报考华文独中统一考试,而第一批的关中的学生也顺利于2016年参与初中统考。

此外,在2013年4月28日,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批准在巴西古当设立宽柔中学第二所分校,目前宽柔董事部正在为第二分校筹募建校基金。与此同时,随着独中学生人数的增加,尤其在雪隆区,因此,华社目前也正积极向政府争取增设新的独中或设立独中分校。

独中复兴运动

经历改制风暴后,华文独中办学陷入低潮,其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独中初期的学生来源,多数以超龄生、小学升中学会考及初级文凭(LCE)考试的落第生为主。1963年到1972年间,大部分的独中在学生来源、师资及经费都面对困难,甚至有些学校面临停办的危机。学生来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1964年起,政府取消小学升中学会考,实施9年义务教育,所有小学毕业生直接升上国民中学或国民型中学继续学业;

(二)一般华裔家长以国民型中学学费低廉、较易考获初级文凭,且无须多读一年预备班为由,不考虑将孩子送进独中。

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在70年代初掀起了一场独中复兴运动。1973年4月15日,霹雳州华校董事会联合会决定为州内9所独中筹募经费。以胡万铎为首的“协助华文独立中学发展工作委员会”,全面发动百万元发展基金筹募运动。筹款运动开展初期,除了万里望一群劳工的捐献外,“筹募霹雳独中百万元发展基金”运动一片沉寂。为了突破这困境,怡保岑启铭毅然请缨出战,于1973年6月5日至7日,在番禺会馆义卖椰糊,为该运动激起千层浪,各种以“义”字带关的筹款活动席卷了整个霹雳州,进而得到全国各地热爱母语教育人士的响应和支持,于是群众性的筹款运动逐渐扩展为“全国独中复兴运动”。


霹雳独中复兴运动义卖热潮。

1973年12月16日,董总和教总在校友会等华教团体支持下在吉隆坡召开“全国发展华文独中运动
大会”。该大会通过成立“董教总全国发展华文独立中学运动工作委员会”(简称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并决定把它的行政交由董总管理,在董总之下设立秘书处(行政部)。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积极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并提出了《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作为独中办学的使命、方针、课程、考试、经济、师资、学生来源、学生出路等发展方向的问题的指导原则。 

独中复兴运动是一场广泛性的群众运动。它迂回曲折地突破单元化教育政策、法令及措施的重重包围,建立了独中办学体制与形象,展现了母语教育体系的功能与优越性。此外,这场波澜壮阔的运动对华人社会来说,它所发挥的社会效应与时代意义,除在教育领域外,在那沉闷的年代,对提升民族自尊与自信心方面有着积极意义,影响深远。


《 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 》

《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认为华文独中的使命有四项:
(1) 中小学十二年教育是基本教育;华文独立中学即为完成此种基本教育的母语教育。
(2) 华文独立中学下则延续华文小学,上则衔接大专院校,实为一必需之桥梁。
(3) 华文小学六年不足以维护及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必需以华文独立中学为堡垒,方能达致目标。
(4) 华文独立中学兼授三种语文,吸引国内外的文化精华,融会贯通,实为塑造马来西亚文化的重要熔炉。

《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建议华文独中的六项总办学方针为:
(1) 坚持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传授与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为创造我国多元种族社会新文化而做出贡献。
(2) 在不妨碍母语教育的原则下,加强对国文(马来文)和英文的教学,以配合国内外客观条件的需求。
(3) 坚决保持华文独立中学一向来数理科目之优越性。
(4) 课程必须符合我国多元民族的共同利益,且应具备时代精神。
(5) 华文独立中学不能以政府考试为主要办学目标,若某部分学生主动要求参加,可以补习方式进行辅导。
(6) 技术和职业课程可按个别学校的需要而增设,但华文独立中学绝不应变为技术或职业学校。


自此,独中稳健发展,尽管不同区域的独中仍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性,却因有着全国统一的考试与课程,全国独中基本上遵循相同的办学方针,在求同存异的大原则下,办出特有的中等教育体系。

图片摘自网络

21世纪,资讯工艺迅速发展、全球化、强调多元思想与个人权益的时代来临。独中教育受到国际上席卷而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与我国政府较过去开放和自由的政策影响下,开始关注“教育专业发展”。80至90年代,独中工委会先后组织多次的国外教育考察团,举办全国性的研讨会,探讨独中教育发展的问题。90年代后期,独中工委会提出“素质教育”作为独中教育改革的方向。经过多年的探讨、意见收集与经验总结,2003年7月,独中工委会举办以教育改革为主题的“第四届独中行政人员研讨会”,在会上发布《独中教育改革纲领(草案)》,并于2005年1月9日正式发布《华文独中教育改革纲领》。2016年,董总成立“华文独中教育蓝图”专案小组,全面检讨2005年发布的《华文独中教育改革纲领》,并计划在2016年-2018年的3年期间,制定为期10年(2018年-2027年)的《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蓝图》,以确保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能持续发展。

独中统一考试(简称“统考”)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考试(Unified Examination Certificate),简称统考(UEC)纯为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学生而设,是华文独中的内部统一考试,非公共考试。举办独中统考有四项目标:
(一)统一衡量各华文独中的学术水平,并促进与提升之;
(二)为毕业生的升学与就业制造有利的条件;
(三)为国内外大专提供一项招生的学术凭据;
(四)为社会人士提供一项征聘人才的依据。


 第一届独中高中统考证书。(来源:莫泰熙先生)

1974 年8月10日,全国独中董事及校长联席会议,通过于1975 年起举办独中统一考试( Unified
Examination Certificate, UEC)。1975年10月27日,教育部长敦马哈迪医生在国会大厦召见董教总代表团,以统考会引起种族紧张,且可能制造另一个教育体系而破坏国民团结等理由,指示董教总取消举办统考之计划。同年11月30日,董教总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与各州董联会和教师会代表、校友会代表、董教总独中工委会、独中董事长及独中校长举行联席会议,讨论教育部长指示取消统考一事。经过大会讨论,议决如期举办第一届统考。


1975年,全马独中生参加第一届独中初中和高中统一考试。这项考试一开始就实施两项前瞻性的措施:采取开放式考试制度(Open Certificate),各科选择题与作答题按4:6或5:5的比例组卷。1976年,为了避免有关当局的干涉,规定只有华文独中在籍生及独中毕业离校生才获准参加统考。2004年,中国教育部同意:统考生可以免除汉语水平考试(HSK)成绩要求,申请赴华留学,并于8月间获得中国驻马大使馆发出证明书予董总。直至 2016年,董教总已经举办了42届统考,其资格受到全世界许多的大学和大专院校承认。2011年,政府允许独中生以SPM国文优等,英文及格,以及三科优等统考成绩申请进入师训课程。无论如何,华社希望政府全面承认华文独中统考证书,并作为进入国立大专学府和公共服务机构的资格之一。

文章来源:

教總  林連玉基金  校友聯總
聯合整理  第九版 2017年3月 

 图:摘自网络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

其他文章